对于我国当前的英语阅读教学改革的探讨
根据高校英语教学的特点,阅读的任务在于着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验证等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速读的能力以及阅读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词汇,增加文化背景知识。在教学方法方面,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必须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国的高校英语通常将阅读教学分为精读、泛读和快速阅读三种类型。精读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不仅要弄懂全文,还要弄懂每个句子,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泛读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速度,不要求学生逐字逐句推敲。快速阅读则是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迅速地从阅读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英语阅读教学大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法,以精读课为主,在精读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精力和时间,教学方法单一,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侧重于语言技巧训练特别是词汇讲解,忽视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语篇布局,将阅读看成是单纯的语言活动。这种传统的教学法只能使学生认识语言,而认识语言并不等于掌握语言。结果,学生获取的信息较少,阅读速度上不去,知识面狭窄,分析能力差。显然,这种教学方法不符合当今信息密集的时代要求,更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这种现状必须在教学中加以改革,逐步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如语篇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语篇教学是提高学生概念能力的有效途径。概念能力指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把零星的信息升华为概念的能力。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理解实际上是两个人的概念能力、背景知识和加工策略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概念能力、背景知识是最重要的。语篇教学法属于功能意念教学的范畴,其指导理论是语言学中语义宏观结构理论和语用宏观结构理论。根据语义宏观结构理论,在教学中,教师将注意力首先集中在引导学生抓住作者的主体思想和中心主题上,然后讲解和分析词、短语和句子意义及惯用法。根据语用宏观结构理论,运用语用分析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语言技巧训练的效率,克服孤立讲解语言形式的弊端,使学生能有效、得体地使用语言,确保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采用语篇教学法可使学生摆脱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性,改变以往在课堂上只听不问,只记不说的习惯,使学生从词汇和句子中走出来,根据文章体裁和课文信息来分析判断综合语篇大意,达到提高阅读的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之目的。在课堂上教师成了组织者和指导者。据此,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尽可能快地从阅读材料中得到重点信息,在引导学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让他们掌握把语言基础知识与其他各种知识结合起来的能力。教师在讲授基础知识和强调语言共性的同时,还要注意阐明篇章结构,点出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教会学生识别主题句,掌握文章的篇章结构、基本内容和中心思想,捋清作者的思维脉络以及词和句子的衔接手段等。
在阅读课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其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比较和综合归纳问题,主动探求和掌握知识。语篇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是缺一不可的,没有后者就很难达到语篇教学的目的。为了让学生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是语篇教学成败的关键。所以,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抓住重点,精讲多练,灵活机动,形式多样,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和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同时教师还必须考虑国外语言文化的输入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文化规则是交际能力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国外文化,通过多种途径把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和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以及语言技巧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有了好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多读对巩固提高语言知识十分有利,对学生来讲,要学会阅读,就必须大量阅读。
在高校英语阅读课教学中,教师的认真指导和学生的积极配合十分重要。有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由此达到符合高校英语特色的阅读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