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教学模式和方法

四、参与式教学模式和方法

参与式方法的教学模式比较多,没有固定的套路,因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师学生的不同而不同。国内外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和方法有提问、头脑风暴、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小组合作、歌舞、戏剧等,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模式。

(一)提问法

提问法是参与式教学法中使用得最多、最频繁的方式。基本程序包括:①检查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他们是否跟上了进度;②检测学习者目前的学习状态,看他们是否保持浓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③促使学习者自己思考和寻求答案;④提问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可以帮助开始下一轮讨论或学习。

提问的作用很明显,一旦使用不当,则会使学习者觉得是盘问,也不利于教师和学生间的平等交流。为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不能故意提刁难学习者的问题;②只提与学习目的和内容有关的问题;③只提学习者力所能及的问题,尽管有时有一定难度。

为了提高学习者回答问题的质量,教师提的问题要有质量,避免一些不合适的问题,高质量的问题包括如下几类:

第一,开放式问题:这类问题通常以wh-特殊疑问词开头,如where、when、who、why、what等。

第二,追问问题:对回答者进行循循善诱的、层层递进的提问。

第三,确认理解问题:确认学习者理解了提问,确认教师了解了学习者的回答,要求学习者确定自己的回答。

而不合适的、低质量的问题有:只需用“yes”或“no”来回答的封闭式问题、给予回答者明显暗示的引导式问题、回答者只能回答某部分的多重式问题或太简单、太难的问题。

另外,教师得为学习者创建安全、轻松的环境氛围。

(二)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是一种参与式教学的模式,同时也是一种创造能力的集体训练法。所谓头脑风暴,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术语,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现在比喻思维高度活跃,产生无限制的自由想象和讨论,并由此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它的特点是让参与者根据特定的议题,敞开思想,自由地、快速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中的创造性风暴。

由于“头脑风暴”的参与面非常广,人人都在“畅所欲言”,看上去很热闹。但有效的“头脑风暴”并不那么容易组织。要遵循以下基本环节和基本原则。

1.基本环节

(1)明确议题

让参与者明白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最好把问题写在黑板上或展示在纸上。

(2)资料准备

为使头脑风暴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可在讨论前做一点准备工作,如收集一些资料预先给大家参考,以便了解与议题有关的背景资料。

(3)确定人选

一般以8~10人为宜,也可略有增减(6~8人),人数太少不利于激发思维,而人数太多则不容易掌握。

(4)明确分工

要推定1名主持人,重申讨论的议题和纪律,在讨论进程中启发引导,掌握进程;1名记录员,将参与者的所有设想进行简要记录。

(5)规定纪律

根据头脑风暴法的原则。可制定几条纪律,并要求参与者遵守。

(6)掌握时间

讨论时间由主持人掌握,不宜在讨论前定死,一般来说,以几十分钟为宜。

2.基本原则

(1)自由畅谈

参与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位,大胆地展开想象,尽可能地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提出独创性的想法。

(2)延迟评判

头脑风暴,必须坚持当场不能否定某个设想,也不能对某个设想发表评论性的意见。一切评价和判断都要延迟到讨论结束以后才能进行。

(3)禁止批评

绝对禁止批评是头脑风暴法中应该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参加头脑风暴讨论的每个人都不得对别人的设想提出批评意见,因批评对创造性思维无疑会产生抑制作用。

(4)追求数量

头脑风暴会议的目标是获得尽可能多的设想,追求数量是它的首要任务。

(三)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是在参与式教学中发挥很多作用的一种模式,主要为组内讨论。通常按4~6人一组的规模把学员分成若干小组,就一两个题目展开讨论。尽可能让参与讨论者移动课桌椅,彼此靠得更近,以便面对面地进行讨论。小组成员身体距离的靠近和眼光交流既可以提高讨论质量,也可以促进人际的和谐与信任。小组讨论的具体步骤和组织要点如下:

第一,将全体参与者分为4~6人的小组,采用全班集体活动方式。分组时,视具体活动目的而采用按自愿组合、学号分或者按性别混合、能力混合、个性及知识经验混合。

第二,在分组后,明确每小组具体目标及活动需要的时间。为实现共同目标,将参与者进行角色分工。每个成员都担任一定的角色,如:召集员(负责组织讨论);计时员(保证小组内每一位成员都有机会发言,提醒发言过长者缩短说话时间);记录员(负责将本组讨论或活动结果记录在纸上);汇报员(负责向全班报告本组讨论和活动成果)。这些角色由不同的人轮流担任。

第三,教师是全班集体讨论活动的组织者。其职责是负责揭示讨论的主题,向参与者提出明确、清晰的讨论要求。在活动过程中,组织学生,为各小组提供资料,主要包括讨论或演示用的图片、展示板等。在各小组巡视,就各组的活动情况进行引导,以随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及帮助。

第四,活动结果的汇报。各组汇报员将活动讨论结果进行口头报告,讲解本组意图与结论;或者进行书面报告,将讨论结果写于大白纸上,然后贴到黑板上向全班展示。小组讨论。各组轮流展示,大组分享,以达成共识。

第五,活动结果的点评。教师和学员对各组的展示做出点评。教师最后总结各小组的活动成果,给学员以恰当的评价或期待。

第六,小组讨论应该避免的问题。小组讨论避免每个成员讨论内容之间没有逻辑关联;避免组员的发言在低水平上重复,组员无法在思想上得到提升。

这种组织形式始终贯穿着一个指导思想,及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活动为主,平等参与,融理念、知识于参与式活动之中,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充分关注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本目的就是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四)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主要是通过身体动作媒介,根据学习的要求和自己的理解扮演现实生活中的某个角色,将该角色的个性特征和在某些事件和关系中的行为方式更为突出地表现出来。英语教学中角色扮演的主要目的是使参与者从不同的角度体验相对真实的语言情境,并产生对英语语言更新、更高层次的认识和体验。

角色扮演能使参与者将在语言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技能综合运用于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参与真实的、可感知的模拟练习,参与者整合和运用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及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均会得到提升。

角色扮演的一般步骤如下:

第一步:教师提出现实生活情境,明确角色扮演的大致要求,参与者可做适当修改;

第二步:参与者快速分组,确定具体扮演的主题和角色,之后进行排练;

第三步:教师对参与者提出观察任务,包括观察的内容、角度、方法等;

第四步:各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其他参与者观察并做记录;

第五步:全体参与者对各个小组的表现进行评议,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第六步:教师协助参与者进行总结。将角色扮演中的问题情境与现实结合,同时探究行为的一般规则和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