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策略理论的高校英语听力教学模式研究
听力是语言学习者需掌握的一项重要能力,也是进行有效交流的基础。听力理解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感知、解析和应用。
在听力理解感知阶段,听音者由感觉器官所获得的语音信息保留在感觉记忆中,在此过程中,听者的注意力会集中于听力材料本身,并不断将注意到的新信息存入短时记忆里。由于人体注意力有限,声音信息却稍纵即逝,如果听者不能及时提取目的信息,旧信息将很快为新信息所取代,所以听音过程中提高信息的提取速度尤为关键。事实上,大量研究证明,相关认知策略的运用可以提高听力过程中信息提取的效率。预测刺激图式,可以通过减少需要考虑的可能命题的总数来减轻认知负荷。预测有助于听者预料将要发生的事情,并帮助听者对即将听到的材料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促成更有效的听力理解。
在听力理解解析阶段,听音者会对进入短时记忆的语音信息进行加工解码,这种解码主要以意义暗示或结构特征为基础,涉及主题识别、意群划分、语义结构组合等多种技能,记忆单位表现为单词、短语或句子。但是此时的语音负载信息不一定能全部转入长时记忆,而短时记忆容量又有限,随着新信息持续输入,未能得到及时编码转入长时记忆的信息将很快被清除,让位于新输入的未解码信息,因此要采用一定的认知策略,例如记笔记、回避母语、概括大意、集中于意义等,势必有利于听力理解的顺利推进。
在听力理解应用阶段,输入到听音者大脑中的话语意义会与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相结合,从而产生语义理解。由此可见,听力理解效果的好坏是由先验知识的丰富与否以及对先前知识的及时调度和组织所决定的。人工智能专家们曾形象地把先验模式解释为等级层次形式储存于长期记忆中的一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或构成认知能力的建筑砌块。听者如果能在听音过程中充分运用像联想这样的认知策略,合理利用这些联想“建筑砌块”,听力理解应用效果将会大为改观。
简而言之,在认知观信息处理模式下,听力属于主动型接受性语言能力。听力理解不仅是一个“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过程,更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认知策略对于听力理解各个阶段中信息的筛选、记忆、储存、处理直至理解都有非常大的裨益。听音者如果能在每一环节恰当运用相应的认知策略,听力效率必将大大提升。
综观传统高校英语听力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听力成绩不理想,其原因无非在于:一方面它未能把握住听力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它未能掌握科学的听力技巧和方法。由此,引入认知策略培训的高校英语听力教学模式必将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听力不只是单纯的声学现象,更不只是被动的感知,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知过程,需要合理使用不同的认知策略处理不同的听力任务。如此一来,学生有的放矢地听,教学效果必会迥然不同。
在听前阶段,利用目标语资源和推测策略与听力成绩呈显著相关。可见,语言感知是语言理解的第一步,培养学生听前阶段的感知能力至关重要。事实上,在听音过程中,语言的感知不仅包括词汇的准确听辨,还包括词汇的迅速提取,比如对头脑中现存图式的激活。因声音和意义两者都会对心理词汇提取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在注重培养学生把握正确语音、语调的同时,还需着力指导学生积累熟识目标语,在头脑中建立丰富的图式,将目标语意义化,提升听音时感知过程中的信息处理速度。此外还对学生进行了强化性练习,训练他们在听前养成快速浏览标题、题干、选项、图片、表格等预测听力材料主题及主要内容的习惯,以最大限度地激活头脑中的已有图式,使陌生听力材料熟悉化,增强对听力材料的感知。
在听中阶段,推测、速记、回避母语和集中于意义策略也与听力成绩呈显著正相关。首先,作为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推测策略是语言运用和学习的基本技巧,是理解口头语至关重要的程序。听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根据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依据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对没有听懂的信息点进行大胆联想。比如,训练学生从对话双方的语音语调、说话态度等推测出人物关系或事件发生的场景等。另外,由于听力理解是听者的已知知识和口头语篇信息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前者是能否理解语篇的关键,所以存在于听者头脑中的图式越完整,在理解过程中对信息预测、推理和证实就越准确越快。鉴于此,听力教学中,在训练推测技巧的同时,提醒学生不断丰富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也十分重要。其次,速记策略能够有效帮助延长短时记忆,其是增强听者解析能力不可或缺的策略之一。教师应训练学生在听力过程中保持大脑兴奋,集中注意力,学会及时将捕捉到的关键信息尤其是频繁出现数字、时间、地点等的听力材料,通过运用缩写、图形等常用符号迅速记录,增强解析能力。事实上,速记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听力材料的主旨内容,且能帮助学生把握材料中的细节信息,成功应对听力中的细节考查题。再者,回避母语策略是实现英语理解自动化,提高听力成绩的另一重要环节。听力课堂上,由于身处母语的学习环境,多数学生会倾向于先将英语翻译成汉语再进行分析,由此导致听音时很难跟上说话人的语速,从而影响听音效果。基于此,教师应尽可能地训练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如在进入每个单元前,通过大量的文化输入,向学生提供与话题相关的正确的英语表达,以此丰富其英语语言知识积累,使他们始终沉浸在英语思维的氛围中,逐步降低对母语的依赖。最后,集中于意义策略也是听中一个不可小觑的技巧。因此,在听力过程中,若将注意力集中于单个单词,则会丧失大量信息,难以全面把握听力材料的内容,获得理解。反之,如果将零星的信息重组成更大单位,以语义组块的形式来记忆,信息的记忆量就会大大增加。所以,对学生进行克服性听力训练,指导他们将注意力集中于关键词组,学会主动放弃难以理解的词句,听力实效性必然显而易见。此外,句法知识也可以有效帮助学习者清楚输入信息中的冗余部分,减轻大脑负担,因而训练学生借助句法知识识别词与词之间的关联,组成意义,从而使句子或语段在短时记忆中保持较长时间,增强对听力材料的解析能力。
在听后阶段,总结和归类策略也与听力成绩呈显著正相关。对于听力理解中的心理因素研究表明,听力过程中将所听到的内容在大脑中做小结不仅可以帮助听者排除焦虑心理、集中注意力,而且可以加深其对听力材料中所出现细节信息的理解,有效避免短暂性遗忘的出现。由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运用总结策略,通过对短时内头脑中捕获信息的重新组合、编码,帮助他们形成长时记忆,进而提高听力效果。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诸如结构较严谨、语言较流畅的听力原文展开归类性反复听力,帮助他们学习材料中相对陌生的习惯表达,巩固语言知识,以此来进一步强化其听力运用技能。总之,在听后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并有重点地进行归类性听力练习,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的听力应用能力,是对学生听力成绩有助力作用的认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