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阅读能力的跨语言迁移

二、外语阅读能力的跨语言迁移

关于阅读能力,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可再分为三个子过程:解码是从印刷文字中直接提取语言信息的过程;文本信息建构是将提取的思想整合起来发现文本意义的过程;情境模型建构则是将组合起来的文本信息与先前知识融合的过程。阅读是否成功,取决于三种能力,即视觉信息提取、信息的累积整合以及文本意义与先前知识的统一。

二语读者与一语读者的差异在于:首先,二语读者的一语读写经验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二语阅读能力的进展;其次,初学阅读的一语读者在接受阅读教学之前就已通过口头交际奠定了基本的语言基础,而二语阅读教学则开始于掌握足够的二语知识之前;一语阅读教学强调解码能力,以帮助学习者将印刷文字与口语词汇联系起来,而二语阅读教学则重视语言基础的建立;最后,一语阅读的信息加工是在单语中进行的,然而二语阅读则需要两种语言的参与。

一语在二语阅读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跨语言研究方式可以加深我们对二语阅读的理解,因为一语经验可能已牢固地内嵌入人的思维习惯中,由此形成的特殊加工机制会影响二语阅读。

针对阅读技能跨语言转移的两种理论:一是普遍主义观点;二是语言特异观。前者认为,一语阅读的各种技能都可以迁移到二语阅读中,语言间没有差别。早期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围绕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一语与二语阅读能力之间的关系;二是抑制或者促进阅读技能迁移的条件。相反,在跨语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语言特异观强调文本意义建构所必需的语言加工能力(包括解码、形态分析、句法切分以及语篇加工),认为具有不同一语背景的学习者在二语阅读过程中,采用的是不同的认知策略。

根据连通主义理论,语言习得是内化形式、格标记手段功能同现概率的过程,语言加工是语言形式(如动词前成分定位、主谓一致、格标记手段等)与相对应的功能(表意的能动性、起因、主题性等)之间映合的过程。因此,形式—功能同现频率越高,衔接越强,被激活的可能性越大,加工也就越容易。语言加工要求读者具有将语言形式映合到对应的功能上的能力,加工能力是与目标语接触经验的累积,功能一形式映合建立起来以后可以自动地被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