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大众偶像选秀
(2018年1月26日)
当代人对大众偶像选秀并不陌生。近些年来,随着现代化传播手段的广泛应用,各类选秀节目层出不穷。
我本人印象比较深刻的选秀节目有《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等。这些大众偶像选秀活动是不是只有在现代化的传播条件下才能搞?古人们在茶余饭后是否也像我们一样热衷于举行这类活动?让我们从《儒林外史》中一探究竟。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生于1701年,即清康熙四十年,卒于1754年,即乾隆十九年,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这本书大约成书于吴敬梓先生48岁时,即1749年左右。《儒林外史》表面上写的是明代的故事,实际上展现的是作者生活的年代,即清中期中国社会风俗。鲁迅认为《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真正的讽刺文学作品。我们初中课本里的《范进中举》就出自该书第三回。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作者的讽刺笔法,而是书中第三十回描述的一次大众偶像选秀活动——莫愁湖湖亭大会,这颠覆了我对古人大众偶像选秀的认知。
首先,让我们简单地交代一下莫愁湖湖亭大会选秀活动的三位主角。
杜慎卿是书中的诸多名士之一,他“面如傅粉,眼若点漆,温恭而雅,飘然有神仙之概”[1],“有子建之才,潘安之貌,江南数一数二的才子”。他热衷于结交美男子。
鲍廷玺十六岁时因家中贫困,被过继给鲍文卿为义子,遂将名字由倪廷玺改为鲍廷玺。他过继时“甚是聪明伶俐”,做事“着实得力”。鲍家有一个戏班子,鲍廷玺算是梨园中人。鲍廷玺后来娶了南京向太爷家王总管的女儿。鲍文卿死后,他穷困潦倒,前来投奔杜慎卿。
季苇萧先娶了南京向太爷家王总管的孙女,又入赘扬州尤家,日子算是过得去,也喜欢结交名士,经人引荐,结识了杜慎卿。其父是季守备,是城市镇守武官,管理营务,执掌粮饷,为正五品官员。
古人的娱乐项目,首推看戏。杜慎卿喜欢办集会,结交各路名士。
是年四月十六日,杜慎卿问鲍廷玺道:“你这门上和桥上共有多少戏班子?”鲍廷玺道:“一百三十多班。”
杜慎卿道:“我心里想做一个胜会,择一个日子,捡一个极大的地方,把这一百几十班做旦脚的都叫了来,一个人做一出戏。我和苇兄在旁边看着,记清了他们身段、模样,做个暗号,过几日评他个高下,出一个榜,把那色艺双绝的取在前列,贴在通衢。但这些人不好白传他,每人酬他五钱银子,荷包一对,诗扇一把。这顽法好么?”
季苇萧跳起来道:“有这样妙事,何不早说!可不要把我乐死了!”
鲍廷玺笑道:“这些人,让门下去传。他每人又得五钱银子;将来老爷们替他取了出来,写在榜上,他又出了名。门下不好说,那取在前面的,就是相与(结交的意思)大老官,也多相与出几个钱来。他们听见这话,那一个不滚来做戏!”
从上面的对话可以看出,这次选秀的主题是各戏班里的旦角。旦角是指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花衫等类别,当时是由男性扮演的。我们可以称这次选秀为旦角选秀。选秀的邀请对象为南京一百三十多个戏班中的旦角。选秀日期为五月初三。选秀的方式为每一个参与的旦角当场演一出戏。评委是杜慎卿和季苇萧。评选的方式为“记清了他们身段、模样,做个暗号”。成绩不是马上公布,而是“过几日评他个高下”。评分标准为“色艺双绝”。评选结果发布的方式及地点为:出一个榜,并张贴在四通八达、宽阔平坦的道路旁。参与选秀的旦角务工费标准:五钱银子,荷包一对,诗扇一把。选秀最能吸引参与者的地方:被选上榜的可以出名,从而结交更多的有钱(权)人,以后可以财源广进。
计议已定,杜慎卿口述,季苇萧写下了红全帖:
安庆季苇萧,天长杜慎卿,择于五月初三日,莫愁湖湖亭大会。通省梨园子弟各班愿与者,书名画知,届期齐集湖亭,各演杂剧。每位代轿马五星,荷包、诗扇、汗巾三件。如果色艺双绝,另有表礼奖赏。风雨无阻。特此预传。
他们在帖中明确,愿意参加,要“书名画知”,即写上自己戏班和旦角的名字及“知”字作为确认信息。知道了欲参与选秀的确切人数,他们好提前安排。然后他们找来百十把扇子,分别将上述信息写在扇子上,一个戏班分送一把载有邀请信息的扇子。鲍廷玺将扇子送到后,会将那张“书名画知”的红全帖带回来。古人做事比较果断,收到扇子,知道邀请信息后要马上考虑清楚并明确答复,当即在红全帖上“书名画知”,可不能像现在这样“研究研究”哦。
让我们赶快去看一看五月三日的盛况中。
到初三那日,发了两班戏箱在莫愁湖。季、杜二位主人先到,众客也渐渐的来了。鲍廷玺领了六七十个唱旦的戏子,都是单上画了“知”字的,来叩见杜少爷。杜慎卿叫他们先吃了饭,都装扮起来,一个个都在亭子前走过,细看一番,然后登场做戏。众戏子应诺去了。诸名士看这湖亭时,轩窗四起,一转都是湖水围绕,微微有点熏风,吹得波纹如縠。亭子外一条板桥,戏子装扮了进来,都从这桥上过。杜慎卿叫掩上了中门,让戏子走过桥来,一路从回廊内转去,进东边的格子,一直从亭子中间走出西边的格子去,好细细看他们袅娜形容。
当下戏子吃了饭,一个个装扮起来,都是簇新的包头,极新鲜的褶子,一个个过了桥来,打从亭子中间走去。杜慎卿同季苇萧二人,手内暗藏纸笔,做了记认。少刻,摆上酒席,打动锣鼓,一个人上来做一出戏。也有做“请宴”的,也有做“窥醉”的,也有做“借茶”的,也有做“刺虎”的,纷纷不一。后来王留歌做了一出“思凡”。到晚上,点起几百盏明角灯来,高高下下,照耀如同白日。歌声缥缈,直入云霄。城里那些做衙门的、开行的、开字号店的有钱的人,听见莫愁湖大会,都来雇了湖中打鱼的船,搭了凉篷,挂了灯,都撑到湖中左右来看。看到高兴的时候,一个个齐声喝采,直闹到天明才散。那时城门已开,各自进城去了。
从上面的描述可知,选秀的准备工作做得还是相当充分的。主办方发了两个装戏衣及道具的箱子到演出地,说明道具是由主办方准备的,参赛选手不用带一般性的道具,只需带一些个性化的用品。举办者高度重视,他们早早就来到了现场,其他宾客随后才陆续到。被邀请者大多都积极地支持了本次选秀,参赛选手共有六七十人之多,占被邀请人数百三十人的50%以上。古人讲信用,画了“知”的都来了,没有因为档期冲突变卦的。虽然时间紧,但大家都用严谨的职业态度对待表演,因为他们都仔细地查看了场地,并对场地做了适应性预演。这个表演的场地四周都是湖水,看来他们没准备让普通老百姓观看。参赛选手都精心准备,为参赛置办了全新的服饰,因为他们都穿着“簇新的包头,极新鲜的褶子”。因为参赛人数众多,两位评委为了分辨并记住每位选手,都暗藏纸笔以做记认。这个辨认选手的方法和今天相比就落后多了,今天挂一个天大地大的号牌在选手身上,既醒目又方便辨认。表演的时候,十三位宾客是摆上酒席边吃边看的,这对选手似乎不太尊重。清朝(我们姑且这么认为)戏班的节目还是相当丰富的,这里记录的就有“请宴”“窥醉”“借茶”“刺虎”“思凡”等内容。从字面上看,提到的五出戏,有三出与吃有关,一出与弘扬个人英雄主义有关,最后一出与男女情爱有关。此次选秀从中午饭后一直进行到第二天凌晨,持续了将近二十个小时。从观看人员来看,主要是政府里的官员以及私营企业的负责人。从观看的方式看,需要租一艘船,搭个凉篷,挂个灯笼,这样的配置对经济基础确实有些要求。从现场的气氛看,甚是热闹,可谓万人空巷,“歌声缥缈,直入云霄”,“看到高兴的时候,一个个齐声喝采,直闹到天明才散”。莫愁湖位于城外,而非处于中心城区,因为天亮散场,城门打开后,大家才能进城去。
过了一日,水西门口挂出一张榜来,上写:第一名,芳林班小旦郑魁官;第二名,灵和班小旦葛来官;第三名,王留歌。其余共合六十多人,都取在上面。鲍廷玺拉了郑魁官到杜慎卿寓处来见,当面叩谢。杜慎卿又称了二两金子,托鲍廷玺到银匠店里打造一只金杯,上刻“艳夺樱桃”四个字,特为奖赏郑魁官。别的都把荷包,银子,汗巾,诗扇、领了去。
那些小旦,取在十名前的,他相与的大老官来看了榜,都忻忻得意,也有拉了家去吃酒的,也有买了酒在酒店里吃酒庆贺的;这个吃了酒,那个又来吃,足吃了三四天的贺酒。自此,传遍了水西门,闹动了淮清桥。这位杜十七老爷,名震江南。
张榜很及时,第二日评选结果出来就张贴了。全部参赛选手都按两位评委的意见参与了排名,都取在了榜上,无一遗漏。获得第一名的芳林班小旦郑魁官知道结果后,当面叩谢了杜慎卿,并获得了重达二两的金杯,金杯上刻有“艳夺樱桃”四个字。这与今天的形式差不多,只是今天的奖杯大多是用铁水铸的。前十的获奖者,都如预期那样名利双收。收获最大的是杜慎卿,他虽然花了些钱,但声名远播。
实际上这场选秀的影响远远不止这些。
第三十三回,当迟衡山第一次见到季苇萧时,迟衡山道:“是定梨园榜的季先生?久仰,久仰。”迟衡山对季先生的敬慕之情溢于言表。
第四十二回,鲍廷玺看都督府的大爷、二爷喜欢看戏,就想推荐两个戏班的小孩到家伺候,但大爷、二爷嫌小孩玩性大,鲍廷玺又向他们推荐了住在附近的葛来官(选秀第二名)。鲍廷玺说道:“老爷,这对河就是葛来官家。他也是我挂名的徒弟。那年天长杜十七老爷在这里湖亭大会,都是考过,榜上有名的。”而大爷听说是湖亭大会榜上有名的,立即来了兴趣,并在第二天早上亲自带了“八把点铜壶、两瓶山羊血、四端苗锦、六篓贡茶”到葛来官家拜访。
第四十六回,汤镇台、萧守府、虞博士、杜少卿、武正字、迟衡山等名士聚会,庄非熊又邀请了湖亭大会“榜上有名的”来给大家助兴:“今日因各位老先生到舍,晚生把梨园榜上有名的十九名都传了来,求各位老先生每人赏他一出戏。”梨园选秀结果俨然成了评价戏班水平的标尺,请梨园榜中排名靠前的戏班来助兴,也成了主人表达盛情的最好方式。
第四十六回,因季苇萧随东家出差,杜慎卿请他带封信给虞华轩,但当时在虞华轩家的姚五爷、唐二棒椎都不太相信,因为他们觉得“季苇萧是定梨园榜的名士。他既是名士,京里一定在翰林院衙门里走动”,言下之意,定梨园榜的名士怎么可能落魄到给人家当帮办。可见,梨园榜对提升参与者的职业形象有强大的辐射作用。
第五十三回, 陈木南到表弟徐九公子家吃酒闲聊,徐九公子突然说:“闻的向日有一位天长杜先生在这莫愁湖大会梨园子弟,那时却也还有几个有名的脚色,而今怎么这些做生旦的,却要一个看得的也没有?难道此时天也不生那等样的脚色?”
后来,杜慎卿因为太乐善好施、大手大脚而破落了,没有心思,也没有财力再搞梨园榜了。看看,没入梨园榜的,都不叫角了,没了梨园榜,天下就没有像样的戏班了。牛吧?今天谁都不敢说“没入金马不成角”。
上面就是清朝《儒林外史》中描写的一次偶然的大众选秀活动的始末。虽然这本书是小说,但小说的创作都是源自现实生活的。
对于清代,甚至是更古的唐宋元明,还有没有其他文献记载的除了皇家的宫女选秀以外的真实的大众选秀活动,我会持续关注。
【注释】
[1]高书平注:《儒林外史(注释)》,崇文书局2016年版。本文引文均引自该书,后不再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