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于细语处听惊雷——听朱有勇院士讲座有感

(2020年11月3日)

2020年10月29日10:30,我有幸参与学习了题为“以科学技术助推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科技创新及科技扶贫事迹讲座。讲授者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云南农业大学原校长朱有勇院士。讲座在云南省委党校求是楼102教室举行,来自全省100余家民营企业的负责人及部分组织部门的干部聆听了讲座。(图1)

图1 讲座现场

朱院士全程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这些年他带领团队在普洱市澜沧县针对马铃薯、三七等农作物及药材进行研究创新,并成功将成果应用于帮助澜沧县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故事。这是我迄今为止听过的最有震撼力及感染力的一堂课。朱院士那朴实的语言,携带着雷霆万钧之力,一句句敲打着我的耳膜、震撼着我的心灵。我那快要干枯的灵魂被讲座的雨露滋润后,仿佛又鲜活了起来。

一、三七的连作研究及林下经济升级

三七这味药材,应用十分广泛,市场价值较高,云南省许多地区都能够种植。但是栽植三七的过程中,最棘手的问题是连作障碍。三七三年一栽植、三年一丰收,但栽过三七的土壤就不能再次用于栽植三七,要过许多年才能够再次栽种,这种现象的专业术语叫作连作障碍。这究竟是为什么?传统的观念认为,栽过一次三七的土地,其肥力被三七吸走了,因此再次栽植的时候,土地肥力不够,三七很难成活。针对这个问题,朱院士带领团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得出的结论正好相反。三七的连作障碍不是因为土地的肥力被吸走了,而是因为栽过一次三七的土地,因为施肥太多,肥力过甚,再种植三七的时候,三七会因肥力过甚而难以存活。

关于三七栽植的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三七栽植都要用黑色遮阳网覆盖。那是因为三七生长只需要正常植物阳光照射量的15%。

关于三七栽植的第三个问题是三七栽植过程中为什么都要用松毛来覆盖。松毛覆盖过的三七就不容易得溃烂的病,不用松毛覆盖,三七就经常会溃烂。朱院士团队经过研究后发现,松树林中的松毛掉下来以后,跟土壤及其他腐烂的杂草一道,构成了一个平衡的生态体系,里面的微生物是相互制衡的。其中,松毛里面有四种成分是促进三七生长的,它们能够有效抑制不利于三七生长的细菌发育,从而保护三七。

有了以上三个结论,一个伟大的构想就产生了:哪里有松毛?哪里阳光少?哪里土壤贫瘠?树林里。

原来,三七本来就是生长在树林里的,人们为了产量,人为地把它移到了肥沃的土地里,在耕地上种植三七。正如那句流行语讲的,我们出发得太久了,以致忘了是从哪里来的。让三七回到树林里去,回到它本来就该在的地方,那是三七出发的地方。

云南有近1亿亩森林,我们按30%的森林能够种三七计算,保守估计,三七种植将给云南的百姓增加收入上千亿元。林下三七种植技术问题解决以后,云南将发生多大的变化,大家可以试着想象一下。

二、冬季马铃薯的栽植创新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8 000年到公元前5 000年。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并且已经传播到中国。现在,马铃薯的主要生产国有中国、俄罗斯、印度、乌克兰、美国等。中国是世界上马铃薯产量最大的国家。马铃薯是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云南著名的历史学家方国瑜先生认为,中国在清朝中期人口大量增加,主要原因之一便是马铃薯的传入导致土地可以供养的人口增加。可见,马铃薯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极其重要。

马铃薯通常是夏天种、秋天收,冬季食用的马铃薯通常都是秋天收获以后窖藏起来的。马铃薯窖藏时间不能太久,因为久了它会长芽,长芽后便不宜再食用。

种植马铃薯,最怕收获期长时间下雨,降雨量过大,马铃薯容易在收获前腐烂变质。

从马铃薯的生长温度看,在中国,北回归线以南的大多数地区的冬季温度都是适合马铃薯生长的。但大部分地区在冬春季降雨量过大是限制马铃薯生长的一个约束性条件,这个问题是解决不了的。云南是个例外,冬天、春天降雨量很小。

朱院士团队通过研究认为,冬季在云南种植马铃薯是完全行得通的。因为是春季收获,正好可以填补春季到传统的收获季节秋季之间的市场空档期,可以卖较高的价格,竞争优势十分明显。

云南冬季马铃薯的成功栽植,几乎彻底颠覆了传统马铃薯的市场格局。现在全国各地的马铃薯种植企业都跑到云南来了。北京新发地农贸市场随时都有来自云南的新鲜土豆。

从扶贫效果看,澜沧地区马铃薯亩产为3~4吨,而朱院士亲自种的,亩产可以达到5吨。全省有200多万亩冬季闲置土地,如果全部种上冬季马铃薯,大概能够为老百姓新增数十亿元的收入。

三、现在中药的质量问题

中医是中华民族为世界贡献的一套完整、科学的健康理论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人体自身生长规律的深刻认识及精准把握。中药是落实中医健康理论的主要措施之一。但是现在中药饱受争议,出现了一些小问题。

朱院士的团队通过研究以后认为,当前中药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药材质量问题。

他们认为,药材的生长跟人的生长是一个道理,现在物质基础改变了,药材在生长过程中也像人一样营养过剩了,吃得太多不运动,正常功能发挥不出来。他说大家买三七都要头多的,头越多,价格越贵。这个好办,栽植的人就拼命地让三七变得多头。多头是什么,是肥胖,是虚弱。

自然生长的植物为了活命,要拼命与大自然搏斗,要把根须伸得很长才能吸到足够的养分,这个搏斗的过程就是正常发育,形成植物正常的形态的过程。而田地里的植物大都营养过剩,不用拼命生长,只要水来“张口”,肥来“伸手”就行。这样的植物容易生病,因为它的生命力不顽强。生病以后怎么办?打更多的农药,给它们治病。所以植物的生长环境变得化肥多、农药多。这样培育出来的药材,其药效自然就降低了。

解决办法是什么?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回归事物本来的面貌。

四、贫困地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朱院士及其团队受省委省政府的委托,到澜沧县驻点进行科技扶贫。

林下三七的科研成果,最先有企业愿意出800万元买断,后来又有企业出到5 000多万元,最后有企业出到10亿元。朱院士及其团队经过商量后认为,技术是要造福全省的老百姓的,不能被企业购买后锁在保险柜里。朱院士最后决定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公开,但对使用他们研究成果的企业提出要求——要把利润的15%分给当地的农民,利润分成通过收购产品的方式实现。整个商业模式以“公司+农户”的方式实现落地。

通过采用免费给专利的办法,大量的农业企业被吸引到澜沧去了。但怎样把农民组织起来也是一个大问题。以马铃薯的栽植为例,朱院士的团队是这样组织澜沧当地老百姓的:

为了更好地培养当地农民,朱院士把院士工作站建在了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村。这有可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建在村民小组的院士工作站。

1.军事训练2天。组织数百名培训对象,并将他们分成几个班。人员集中后,第一项工作是请部队的同志训练他们,每个人都要接受2天的队列及正步训练。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受训对象的纪律意识,提升他们对于培训的重视程度。

2.8天的马铃薯栽植专业知识强化训练。这一环节主要是告诉学员什么是马铃薯,栽植马铃薯有什么要求,并教学员整理耕地,等等。训练完后,他们给每个学员发放能种1亩地的马铃薯种,让大家带回家试种。

3.马铃薯发芽时回来复训10天。这个阶段主要教授施肥技巧及农药的使用方法等。

4.马铃薯收获时再回来复训2天。这个阶段主要是讲解装袋、分级的具体要求,以及教授应该把马铃薯卖给谁、怎么谈价等等。

5.毕业考核阶段。既然是马铃薯栽植培训班,毕业成绩当然是对栽植成果的检验。但澜沧县山高林深,不可能让验收组一一到农户家去称量考核。朱院士的办法是让所有学员把自己种出的最大的一个马铃薯带到学校来评比(去年最大的一个有2.5千克)。朱院士自掏腰包,给第一名发5 000元钱,第二名发4 000元钱,等等。

6.最后一个阶段——总结规划。通过这一次的一亩地试种,大家都尝到了甜头。朱院士最后带领大家对此次的种植试验进行系统性的总结,进一步提升大家的种植及销售技能,并根据每家的特点,分析未来种多少马铃薯,去哪里买种子、买化肥更合适等问题。

今年春节后,澜沧县的马铃薯丰收,但受疫情影响卖不出去。朱院士在马铃薯地里进行直播“带货”,一天就把澜沧县马铃薯学员的收成卖了大半。

另外还要说的是,朱院士到澜沧以后还教当地百姓养猪。没想到遇到非洲猪瘟,猪价猛涨,跟着朱院士养猪的百姓们都发了财,可把朱院士高兴坏了。

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澜沧县投资五亿元建立普洱职业教育澜沧县分中心,专门对当地老百姓进行农业种植培训。目前项目已经在建设中,预计2021年便可以投入使用。

尽管现在离朱院士的讲座已经过去了两周,但朱院士所讲授的内容仍然清晰地回荡在我的脑海中。他的讲座促使我进行了深刻的反省。我们能不能也像朱院士一样,在我们现在的领域立足本职工作并锐意创新,为人民、为国家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答案是肯定的。虽然我们达不到朱院士的高度,但我们也可以不断地突破自己的局限,以朱院士作标杆,不断取得人生及职业的新收获,为国家、为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