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可望受封秦王始末
经过孙可望的整顿,云南已成垂治之局。孙可望虽为盟主,但他一直想通过南明永历朝廷的封赏,实现对大西军的绝对领导。永历三年(1649年)二月,孙可望令杨畏知带着奏疏从昆明出发,到肇庆面见永历帝,请求永历帝封其为“秦王”。
这里要讲一下,在明朝,一字王为亲王,俗称“一字并肩王”,岁禄初为五万石,后定减为万石;二字王为郡王,岁禄二千石。
孙可望请封的秦王就是一字王,属于亲王。没想到杨畏知四月初六到肇庆面见永历帝说明来意后,穷途末路但仍然腐败无能的永历朝廷经过几个月的反复磋商后,决定只封孙可望为二字郡王“平辽王”,赐名朝宗,同时赐李定国名如靖,赐刘文秀名若琦,二人皆为公。
南明庆国公陈邦傅一直想巴结孙可望。他看到朝廷不愿意封孙可望为秦王,便灵机一动,心想这兵荒马乱的,谁分得清真假,不就是个封号嘛。他立即私铸了“秦王之宝”印信,伪撰敕书,上书任命孙可望为“监国”,让其“节制天下文武兵马”等。陈邦傅命手下将领胡执恭带着假的敕书及印信,前往云南昆明宣布封秦王的“圣旨”。孙可望在昆明举行了隆重的受封仪式以及秦王升座大典,并驰书告知全省。大家都沉浸在受封的喜悦之中,孙可望终于不是反贼了,终于成了明朝正儿八经的一品亲王了。
不久,杨畏知带着真的敕书回来了。孙可望一看,封的是“平辽王”。这还得了,秦王升座的大典都举行了,还告知了全省父老,这让他脸往哪里搁呀。他一怒之下,把杨畏知及胡执恭都抓了关起来,后来又放了。
自此后,孙可望假王真做,他不但开始使用秦王的名义发号施令,而且还利用假敕书上的“监国”“节制天下文武兵马”等授权,行监国、节制之实。
据《李定国纪年·1649年》记载,孙可望并未接受假的秦王封号,而是接受了真的二字王封号。《云南通史》对此的记载是孙可望求封不得,遂自封“秦王”。我们这里采用的是顾诚《南明史》的说法。自此以下,我们便将大西军、孙可望军等统一称为秦王部明军。
永历四年(1650年)十二月初三,永历帝所在的南宁已处在清军的威胁之下,永历帝无兵无将,只得把希望寄托在秦王部明军身上了。于是他派一个姓刘的编修去封孙可望为冀王——一字王,但还不是秦王,让他派兵入卫。永历五年(1651年)二月,南宁岌岌可危。孙可望命贺九仪、张明志领精兵五千到南宁护卫永历帝。贺九仪等到达南宁后,把当初阻挠封孙可望为秦王的兵部尚书杨鼎和击杀,并质问首席大学士严起恒,为什么当初不封可望为秦王,严起恒屈辱之下跳水而死。三月,永历帝朱由榔被迫正式承认孙可望秦王的封爵。
这事弄的!按我们今天务实的观点看,南明政权摇摇欲坠,孙可望坐拥战斗力极强的部队20余万,封个秦王又何妨。张献忠当初在成都也是称过帝的,孙可望其实早就是王了,现在他要讨个南明的封号,算是正式入伙南明,正式向永历帝俯首称臣,以后他和南明就是一家人了,就可以光明正大地联明抗清了。这么个大好事,南明还不干,硬是弄得大家都下不了台,最后以死两个大臣收场,还搞得皇帝都没面子,实在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