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通西域与云南先贤的对外贸易

张骞通西域与云南先贤的对外贸易

(2018年7月7日)

张骞通西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表现了张骞为了祖国的利益一往无前、使命必达的拼搏精神,也体现了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更表现了华夏民族探索世界、对外开放的坚定信心。

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张骞在经历了十三年的艰苦跋涉后,回到了长安。他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国家分布、地理、经济等基本情况。最为重要的是,他讲了在大夏国时(大夏国首都在蓝市城,今阿富汗巴尔赫附近)的一些见闻。“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史记·大宛列传》)张骞很奇怪,在遥远的大夏国怎么会有四川的蜀布以及邛竹杖等名贵商品呢。他与当地人进一步沟通后才知道,这些来自汉朝的商品,是大夏商人从其国家东南方向数千里外一个叫“身毒”(今印度)的国家贩卖来的。根据这些信息,张骞推断,大夏国在长安的西南方一万二千余里处,而身毒国又在大夏国的东南方几千里处,那么身毒国应该离四川不远。

当时要从西汉去西域,要么经过西北方的匈奴控制的地区,要么经过西边的羌人控制的地区。羌人是臣服于匈奴的,匈奴又是汉朝的主要敌人。“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史记·大宛列传》中的这句话就是张骞第一次通西域途中被匈奴捉住后,匈奴单于对他说的。从这句话就能看出,匈奴人是不会让汉朝顺利地与西域诸国建立联系的,无论是经济的联系还是军事的联系。

汉武帝是一代雄主,满脑子想的都是“广地万里”“威德遍于四海”(《汉书·张骞李广利列传》)。汉武帝听说西域的大宛、大夏、安息等国喜爱汉朝财物,且兵力较弱,便谋划从相对安定的西南地区与身毒建立联系,再经身毒通西域,从而建立一条从长安至蜀再至身毒,最后到达西域的通道。于是他命令张骞迅速带兵寻找早已存在的从四川到身毒的贸易通道。张骞从犍为(今四川乐山市)出发,兵分四路,向青海南部、西藏东部和云南境内前进,最后的目的地都是身毒国。(《史记·大宛列传》)

《史记》的这段记载显示,早在张骞通西域前若干年,中国西南地区早已存在着一条从四川通往印度的贸易通道——“蜀身毒道”。正是这条古贸易通道把云南先民们敢为人先、率先引领华夏民族对外贸易及国际交往的英勇事迹推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

下面让我们跟着方国瑜、王懿之、任乃强等著名历史学家的研究脚步,对云南先贤们在先秦时期的对外贸易及对外文化交往事迹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