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加财政收入

一、增加财政收入

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昭示着一个道理:“吏治清,国运兴;财赋强,国力强”。中央政府只有拥有较强的财力,能够负担各种必要的开销,才能够履行好管理国家、治理人民的基本职能,否则国家的统一就会受到威胁。

北宋时,之所以要进行王安石变法,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财政的左支右绌。

明朝后期,外敌袭扰不断,政府添兵设晌,开支巨大,造成了财政经济危机。名垂青史的万历首辅张居正在这一时期进行了改革,主要改革目的之一就是增加财政收入。

其实,国企就是滥觞于弥补财政赤字的。

汉武帝时期,因为长期征战,财政疲敝。《史记·平准书》(太白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记载:“富商大贾冶铸鬻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汉武帝将盐铁的专营权收归国有,专门设置衙门进行经营管理,派孔仅和东郭咸阳到全国各地盐、铁产区,选用有管理经验的盐、铁富商充任盐官或铁官,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盐、铁专营机构。各地的盐铁官都统属于中央的大农令(后更名大司农),这样,国家就垄断了盐、铁的生产和销售。这就算一个国有企业了嘛。

今天的国有企业上缴的利税,已经成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2017年,国有企业利润总额28 985.9亿元,国有企业应交税金42 345.5亿元。而2017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为144 360亿元,也就是说,国企税收占比为30%。[2]“国企以20%的就业人数,贡献了50%的税收,外企与民企以80%的就业人数,贡献了另外50%的税收。”(见杜建国2014年所撰《中国税收主要靠国企》[3]

国企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是巨大的。

说到财政贡献,还有一个事不得不说,就是用国有股减持的变现收入补充社保基金。2009年,财政部、国资委、证监会和社保基金会四部门出台了《境内证券市场转持部分国有股充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实施办法》。该办法要求在境内证券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含国有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划转10%的国有股由社保基金会持有。据专家估算,按照当时的划转范围和比例,将会有7万亿~9万亿元市值的股份划归社保基金会,应该足以填补社保基金的缺口。

2017年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3.27万亿元,支出2.86万亿元,当期结余4 187亿元,累计结余4.12万亿元。就目前的情况看,养老保障基金整体不存在缺口,主要是因为一些东部发达省份的社保基金收取规模较大,每年收支平衡后,还有一定结余。赤字主要发生在西部地区和中部若干省份。比较严重的是东北三省,养老金缺口每年都在几百亿元。(参见人社部副部长游钧2018年2月26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