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产、物”等要素重新集约聚合
1.大力优化拓展镇村的发展空间
改革后,遂宁乡镇(街道)调整后平均面积从42.74平方公里增至56.57平方公里、增幅32.36%,平均人口从2.27 万人增至2.96 万人、增幅30.40%;村级建制调整后平均面积从2.6平方公里增至4.4平方公里、增幅69.2%,平均户籍人口从1432人增至2407人、增幅68.1%;村民小组建制调整后平均面积从0.27平方公里增至0.58平方公里、增幅114.8%,平均户籍人口从142人增至311人、增幅119%。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制约镇村发展“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密、实力弱”的问题,解决了农村治理“空心化突出、治理成本较高、产业发展受限、服务效能低质”等问题,农村劳动力、基层工作力量、国土发展空间得到有效整合拓展,实力不断加强。如,射洪市将大榆、玉太、金鹤三个乡镇合并为大榆镇,为“西部锂都”建设腾出了拓展空间;船山区将复桥镇并入龙凤镇,推动了遂宁高新区船山园区加快建设。
专栏1-2 射洪市与船山区发展实例
射洪市将玉太乡、金鹤乡合并到大榆镇。“三合一”后,新大榆镇面积达到112平方公里,成为射洪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乡镇。此番撤并操作的背后,是出于对未来产业发展的考量,射洪市希望借此推进“中国锂电之都”、西部国际技术合作产业园的建设。
船山区龙凤镇以飞地园区为载体,基本建成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利和科技一期、同泰新能源等5个工业项目力争年内投产运营,健坤精密刀具、同泰半导体、重庆汇鼎电子已完成签约,总投资48亿元。以龙凤古镇为核心,加快推动爱琴海休闲度假村、电力特色小镇、月星集团环球港等项目的建设,进一步优化提升龙凤古镇和龙凤文创园业态,文旅产业不断升级。充分借助渝遂绵蔬菜基地建设契机,结合龙凤镇产业发展实际,在原复桥片区发展绿色蔬菜产业,目前已建成果蔬基地2个,年利润可达150万元,农业产业特色凸显。
2.夯实了乡村产业连片发展的现实基础
遂宁强化了中心城区经济发展极核引领作用,做优做强射洪、蓬溪、大英3大经济片区,规划建设6个县域副中心(拦江、沱牌、蓬南、金桥、金华、卓筒井),打造20个中心镇(老池、河沙、桂花、西眉、横山、三家、东禅、太乙、天仙、仁河、明星、金家、文井、天福、大石、任隆、回马、隆盛、象山、河边),构建形成“1+3+6+20”市域城镇发展体系(即1个中心城区经济发展极核、3大经济片区、6个县域副中心、20个中心镇),推动县域经济由县城单一支撑向多点带动发展转变,中心镇的承载能力不断加强,成片成带规模发展的动力更足、基础更稳。安居区围绕做大做强东西两翼,将莲花乡合并到拦江镇,充分发挥中心镇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构建县域经济副中心;将大安乡合并到三家镇,合并后成为全市面积最大(157.67平方公里)、人口最多(93929人)的乡镇;将马家乡合并到西眉镇,遂宁与潼南区建设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发展先行区从地理版图的构建上打下坚实的基础。
3.提升了基层政府的为民服务能力
遂宁理顺了服务机构,所有乡镇统一设置了党建工作机构、社会事务机构、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和便民服务中心,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服务)”“一支队伍管执法”,县直部门设在乡镇的机构普遍实现属地管理。畅通了服务渠道,做到为民服务“五个不减”,即便民服务不减,在被撤乡镇均设立了便民服务分中心,推广跨区域联办、网上申办、干部代办等服务,实现就近能办、多点可办、少跑快办的“一站式服务”“一次事情一次办”等;治安警力不减,按照“一镇一所”标准,加强新建镇派出所建设,在被撤并乡镇设立警务室,按“1+N”(1名警察+N 名辅警)模式配备警务人员,维护被撤并乡镇区域社会治安;公共服务不减,保留学校、卫生院、银行等公共服务机构和设施,让群众安心、放心,将被撤并乡镇部分闲置资产移交社区管理使用,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集镇管理不减,合理确定社区服务范围,整合优化社区各类资源,加强社区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三化”建设,扩大服务辐射半径,增强集镇基础建设、环境卫生、文化的服务功能,提升社区公共服务能力;基础投资不减,制定乡村长远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完善新集镇建设、老集镇保护、县乡交通路网、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等系列具体规划和教育、医疗、养老等基础设施规划。
专栏1-3 船山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船山区以全省镇村便民服务体系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试点为契机,建好服务平台,整合服务资源,优化服务机制,补齐便民服务短板,构建起“便民快捷、有效全面”的镇村便民服务体系。
建好服务平台。建强网办平台,通过搭建“互联网+便民服务”融合管理系统、配置自助服务终端等手段,推动高频事项网上提交、在线办理,提升办理时速。规范平台运行,完成全区12个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1个便民服务站、117个村(社区)便民服务室机构配置,实现乡镇(街道)一体化平台认领率达100%、实施清单准确度达100%。用好数据共享平台,以省一体化平台和“渝快办”为纽带,推进遂潼两地同标准、线上无差别受理,推出涉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核发等22项第一批“遂潼办”事项,加快“遂潼一体化”进程。
整合服务资源。整合站点资源,以龙凤镇为试点,整合志愿者服务、退役军人服务、组织工作等8类镇村服务站点,盘活闲置公有资产,共建复合型服务阵地。依托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站(室),构建三级便民服务体系。整合人力资源,将在编人员、村代办员、返乡农民工、金融服务专员等近500余人组成“船山助跑团”,为群众、企业提供上门服务和代办服务。整合窗口资源,通过“集中学、跟班学、交叉学”的方式变“专科型”人才为“全科型”人才,实行“前台综合接件、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一窗受理”模式,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有效提升审批效率。
优化服务机制。优化代办机制,依托“船山助跑团”,以“巡回+定点”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集中办、上门办、预约办”服务。解决城镇居住人员返村办事难题,2021年受理咨询代办事项3.8万件。优化评价机制,建成区、乡、村三级政务服务“好差评”系统,依托四川政务服务网、“码上监督”、微信公众端、自助终端、意见簿等评价渠道,落实“每单评价”,做实“一事一评”。优化监督机制,率先在全市设立“办不成事”受理窗口,制定“一分类、二限期、三协作”的工作机制,严格要求工作人员做到接诉即办,对于故意刁难、群众投诉等“无法办”的事,坚决予以问责追责。2021 年5月以来,全区“办不成事”窗口已受理群众咨询100 余件,群众满意度100%。
4.城乡基层治理能力资源配置迈向均衡
改革后,遂宁乡镇(街道)行政编制平均数由26名增加到33名,事业编制平均数由11名增加到17名,乡镇(街道)领导班子职数减少116 名,乡镇(街道)党政综合办事机构增加77个,直属事业机构增加39个,确保了基层权力给基层、基层事情基层办;村(社区)“两委”换届后,全市村、社区“一肩挑”比例分别提升至98%、92.8%,班子成员和党组织书记大专以上学历占比分别提升至29%、64.7%,平均年龄分别下降至44.7岁、43.5岁;推行“基本报酬+考核绩效+发展集体经济奖励”模式,村党组织书记待遇提高到3400元/月以上,其他村常职干部待遇按照不少于村党组织书记的70%、2500元/月以上落实,大幅提高了村干部经济待遇,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乡镇干部“官多兵少”、机构空转和村干部年龄老化、文化专业程度不高的突出问题。因所辖区域增加、服务对象增加、干部收入增加、干事创业的激情增加、村集体收入增加,广大基层干部服务百姓的信心增加,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认同感不断提升,改革带来的红利逐步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