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引领,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着力推进“一环两区六带多园”融合发展,现代农业体系加快构建,农业“基本盘”地位不断稳固、“产业链”功能不断延伸、“附加值”效益不断提升。
1.产业体系加快优化。一是产业集聚规模扩大。以173公里农环线为链,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扩片成带、集带成面,梯次推进48个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已培育建设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市级16个、县级45个,特色化、优质化、多元化、集群化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二是特色产业不断做优。围绕“6+3”特色优势产业,突出打造以优质粮油、现代畜禽、绿色菌菜、特色水果、道地药材、生态水产为主的六大特色产业带,建成特色产业基地219万亩,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3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5个,认定市级农业特色产业村30个,生猪、柑橘、白芷和小龙虾、黄颡鱼等获评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生猪全产业链全省最优,杏鲍菇产量全省第一,白芷面积全省第一,柠檬面积全省第二。大力建设遂潼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启动和新(改)建渝遂绵优质蔬菜生产带核心示范基地10万亩。三是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以遂宁高新区和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为核心推进农产品加工区和仓储冷链物流聚集区建设,农产品加工率达61%。全省第一个出台《关于发展休闲农业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意见》,依托农文旅融合产业大环线,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十里荷画、万象农业博览园、七彩明珠等乡村休闲旅游典型30余个,创建省级农业主题公园4个、省级示范休闲农庄11个。
2.生产体系加快完善。一是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切实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划定农业“两区”192万亩。着力改善农田水利设施,累计建设旱能灌、涝能排、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234.37万亩,在全省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考评中荣获第二名。二是科技创新深入推进。开展“宜机化”扩面提升和“五良融合”全程机械化创建行动,推广应用现代农业新装备新技术,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9.06%。三是生产生态协调发展。全省率先出台推进农业废弃物回收整市推进方案,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和农药减量替代,已连续5年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6.9%,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26%。
3.经营体系加快构建。一是组织方式不断创新。率先开展承包地“三权分置”试点,探索形成“委托代耕制”“股份合作制”,有效破解劳动力缺乏、地块细碎化等适度规模经营难题,全市土地流转率达42.5%,位居全省前列。《撂荒地复耕的遂宁经验》得到农业农村部和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推广。二是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全市已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3 家、示范农民合作社160个、示范家庭农场164家。三是资源要素不断激活。确实权、颁铁证,农村“六权”同确基本完成,在全省率先完成承包地确权,实际颁证率达99.83%,位居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探索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机制,市本级风险补偿金规模位列全省第一,累计发放农业产业发展贷款超13 亿元,在贷余额6.7亿元。在全省率先在市级层面全面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学历提升,每年支持100名以上高素质农民开展全日制学历提升计划并全额补贴学费。
4.品牌强农加快推进。一是标准化生产快速发展。积极建立集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收储运为一体的全程标准体系,推进农产品按标生产、按标上市。制定了210个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红薯、柠檬等5类农产品出口标准,建成部省级畜禽(水产)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25个,位居全省前列。二是质量监管持续加强。建成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生产经营主体开展追溯管理情况位列全省第三。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开出全国第一张农产品合格证。三是品牌营销深度拓展。全力打造以区域公用品牌为龙头、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支撑、农业企业品牌为主体的品牌体系,“遂宁鲜”成为全国首例“地域+产品特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遂宁红薯”获得川渝“一城一品”金榜品牌。包装使用“遂宁鲜”标识单品386个,1000余个产品获得“遂宁鲜”标识使用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