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督促指导,增强乡镇服务能力

(四)加强督促指导,增强乡镇服务能力

针对两项改革新变化和发展治理新趋势,指导各县(市、区)推动各类资源整合下沉,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群众的区域中心。在机构设置上,推动依法放权赋能,对直接面向群众、点多面广、乡镇管理迫切需要且能承接的审批执法权限尽量依法下放;在公共服务上,按照“区域化、集约化、整合化”思路,推动乡镇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优化布局,并逐步完善农村交通、水电网基础设施;在政务体系上,县(市、区)健全镇村便民服务站点和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建立乡镇购买服务和民事代办制度体系,持续推进“放管服”向基层延伸,提升乡镇(街道)综合服务能力。

专栏2-5 三项举措激活农村聚居点治理效能

镇村两项改革后,遂宁市共有50 人以上聚居点192个,居住14961 户49000余人。聚居点“无人管”“管不好”等问题成为新的难题,市委组织部通过建立以党组织为领导、自治组织为基础、社会组织为补充的聚居点组织体系,凝聚治理强大合力,农村聚居点呈现出幸福新场景。

建立“一核三元”组织体系,强化组织领导力

建强党组织。采取单建、联建等方式,在符合条件的95个聚居点全部建立党组织,在所在地村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针对没有党员的聚居点,从乡村两级选派195名党员干部设立“党员先锋服务站”65个,开展驻点联络服务,确保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

健全自治组织。成立聚居点自管委133个、自治小组59个,在村委会的指导下开展日常管理工作,下设文明宣传、环境整治、治安保卫、纠纷调解、特困帮扶等自治工作组和协管员,负责协调处理聚居点生产生活、公共卫生文化建设等日常事项。

培育社会组织。鼓励各类组织、企业个人在聚居点兴办群众服务业,建立社会工作站、志愿服务点和慈善超市等370余个,承接日间托老(幼)、红白理事、助残康复等便民利民服务项目2000余个,不断提升社会组织参与聚居点治理热情。

完善“一长五联”治理机制,激发群众内生力

针对聚居点群众自治意识淡薄、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探索建立“一长五联”治理机制,提升群众参与治理的意识和能力。

建立联治机制。由聚居点党组织书记(自管委主任、院落长)任聚居点“点长”,建立以“文明联创、卫生联洁、治安联防、纠纷联调、困难联帮”为主要内容的“五联治理”机制,整合各类资金建设积分超市,对群众参与“五联治理”等情况进行积分管理,激发群众自治积极性。

丰富联治内容。常态化开展移风易俗行动,修订“一约四会”200余个,定期举办民俗节庆活动178场次,强化文化共识;签订门前“五包”责任书,组织开展“周末大扫除”“村庄大清洁”6000余次,打造整洁有序生活环境;开展“宪法法律进万家”、安全隐患排查等活动3000余次,消除火灾、汛灾等安全隐患100余个,增强群众安全意识;推广“红堂屋”纠纷调解模式,确保小事不出点、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实行结对联系制度,特困帮扶组定点联系帮扶困难群众424户,帮助解决实际困难1400余个。

搭建联治平台。整合撤并村活动场所和闲置国有资产、租用群众闲置房屋,建立集党群活动、公共管理、便民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聚居点党群服务站133个,开通联治“微信热线”,建立聚居点微信群,24小时收集受理群众诉求和意见。

塑造“一景三态”聚居形态,打造乡村新场景

针对聚居点环境卫生差、绿化亮化不足等问题,项目化开展聚居点场景总体营造,塑造“文态优、生态美、业态活”的聚居形态。

积极提升“文态”。以“美丽新居”示范户评比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聚居点新风尚创建活动,结合延续、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建设综合文化服务设施、乡风展示平台95个,开展“流动文化服务”和“结对子、种文化”活动370余场次,投入3000余万元建设道德银行192个,引导群众积极参与聚居点治理,共同打造人文和谐、包容开放的文化共同体。

全面美化“生态”。按照“整体和谐、多样有序”原则,以全域景观化创建行动、洁美家庭评选活动为载体,广泛发动群众参与聚居点规划、建设、治理,打造彰显生活韵味、展示文化特色的各类聚居示范点100个,洁美家庭500户。

激活民富“业态”。深化集体经济“两库两引”机制,帮助支持聚居点结合实际发展集体经济48个,实现年收入1000万元以上,根据各地产业发展需要和群众就业意愿,设立公共就业服务点70余个,开展“订单、定向、定岗”培训390余场次,培训人员10万余人次,实现聚居点家庭“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