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清楚、五个做实、五个到位、六种模式”做实走深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
1.“三个清楚”夯实融合发展基础。64个市级试点村(包括57个扶持村和7个规范化建设村)均“摸清资产”(建立统一的资产台账,共有资产3.12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3611.06万元)、“确清成员”(共有新集体经济组成员168626人)、“量清股权”(统一股份量化集体资产1.33亿元)。
2.“五个做实”融合发展程序。包括建实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定实施章程和制度,坚持实基本程序,抓实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发展实集体经济。预计全年经营收入可达386.64万元,每村平均6.04万元,同比合并前的2.66万元增加1.27倍。
3.“五个到位”提供发展保障。包括人员落实到位,方案完善到位,培训指导到位,进度效果到位,督查通报到位。当然,每个县的具体内容有别。
专栏3-1 大英县:坚持“五个到位”推进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
两项改革后,大英县坚持“五个到位”工作举措,全力推进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试点。截至2021 年6 月,168个建制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58.9万元,村平1.54 万元,其中20个县级试点村收入136.5 万元、村平6.8万元,13个市级试点村收入28.3万元、村平2.18万元。
一、组织提升到位,强化融合发展保障。加强村“两委”组织能力建设和村干部能力提升,启动村党组织评先定级活动,补齐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组织战斗力不足短板。目前,会同组织部门,评定5A 级村党组织20个,4A级村党组织30个,3A 级村党组织40个,充分激发村级集体经济融合发展活力。联合举办农村党员发展工作专题培训班,基层党务干部188人参训,其中党组织书记168人、致富带头人20人。压实村党组织书记村集体经济发展第一责任人职责。县市试点村所在乡镇书记亲自抓,完善村级集体经济融合发展方案,并落实2名专人负责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
二、基数摸底到位,夯实融合发展基础。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基础上,组织村“三委”对村资产、资源、资金情况进行再摸底、再核实、再登记;同时按照动产、不动产、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分门别类建立台账,做到财务细、资产明、底数清,为村级集体经济融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全县清查农村集体资产总额67643.82万元,其中经营性资产4510.92万元、非经营性资产63132.90万元;资源性资产涉及土地总面积104.19万亩,其中农用地80.54万亩、建设用地16.12万亩、未利用地7.52万亩。13个市级试点村总资产4495.4785万元,其中经营性资产345.9306万元。2021年1-6月,全县已盘活村级闲置房屋204宗,面积3.95万平方米,房屋宗数和面积的盘活率分别为75.49%和69.96%。
三、模板指导到位,规范融合发展路径。为确保镇村业务人员熟悉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业务操作,制定建制村清产核资及财务资料移交清单模板、集体资产统一股份量化模板、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工作流程模板、上墙制度模板等一系列资料模板,用模板固化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行为、明晰流程、规范资料。同时,采取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相结合方式,加强9镇1街道分管领导和股室负责人、县级试点村党组织书记和第一书记业务培训,切实增强镇村干部推动村级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能力。目前,全县168个建制村村级财务已基本实现移交与合并;13个市级试点村资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及股份量化已基本实现融合;金山村、山河村等20个县级试点村采取直接合并方式将原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集体资产进行融合,并对经营性资产,未承包到户资源进行均等量化。
四、示范引导到位,建立融合发展样板。结合各村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人才优势,引导合并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盘活村级集体资产资源、开展农业有偿服务、培育特优产业等方面先行试点,建立学习借鉴试点示范样板,推进融合发展。截至6月,回马镇金山村融合后,依托原脱贫攻坚期金竹村柑桔种植和乌骨鸡养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已实现收入2.2万元;回马镇山河村融合后依托发展肉牛、乌骨鸡养殖与雷竹种植等产业,已实现收入21.2万元;玉峰镇星宿村借力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项目,整合原星宿沟村农机设备、斩龙垭村农事服务中心,流转撂荒地500余亩发展优质水稻,兼顾油菜加工和农事服务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已实现收入86.7万元。
五、考核激励到位,增添融合发展动力。县委、县政府将村级集体经济融合发展列入全年工作重点,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安排财政资金150余万元,用作支持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试点工作经费、试点村集体经济组织阵地规范化建设和评先评优奖励。县委办、县政府办印发《大英县调动村干部积极性推动乡村振兴的六条措施(试行)》,对每年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10万(含)~20万元、5万(含)~10万元的村级班子,由县级财政分别给予10000元、6000元、3000元奖励,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确保全县村级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试点高效推进。
4.“六种模式”提供多种选择。近年来,遂宁探索形成6种主要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包括资源开发型、自主经营型、合作共营型、资产租赁型、村企合作型、服务创收型。
专栏3-2 遂宁六类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1.资源开发型。村集体充分挖掘未承包到户的集体“四荒”地、闲置的各类房产设施、集体建设用地等资源性资产,以从事集体产业发展。如安居区三家镇场口村利用村集体闲置土地规划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出租收取租金,预计村集体年收入约22万元;射洪市青岗镇白云村整治荒田50亩种植优质水稻,实现村集体年增收3.31万元。
2.自主经营型。村集体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和资源禀赋,发展各类集体产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如安居区常理镇海龙村自主发展雷竹产业500亩,销售竹笋,预计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6万元;射洪市洋溪镇三房村充分发挥地方产业基础和村民传统手工编制优势,发动村民编制各种竹篮,村集体保护价收购,再通过实体和电商销售,年销量达4000个,销售收入达3万元。
3.合作共营型。充分发挥废弃学校、村办公室的效益,让固定资产“变股”生钱生利。如射洪市武安镇石河村将原来旧学校与企业业主联合,通过引进设施设备,建立粉条加工厂,村集体实现年收入达3万余元。射洪市沱牌镇黄家堰村在2019 年村级建制调整合并后,将闲置的村办公室与企业合作,建成水果清洗包装加工车间,村集体实现年收入2.5万元;蓬溪县槐花乡柴山沟村以“村集体+农户(贫困户)+职业经纪人+社会化服务”模式,建立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引进业主发展莲藕种植基地,三方合作共管、利益共享,全村贫困户入股占47%,村集体经济组织入股占5%,业主入股占48%,2019年村集体分红0.3万元。
4.资产租赁型。集体经济组织将集体所有的塘堰、闲置房屋、校舍、集体购买的挖掘机等资产通过租赁获得收入。如安居区拦江镇上沟村利用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购买挖掘机用于出租,年收取租金8万元。
5.村企合作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以集体资产和财政扶持资金等,按照保底分红、按股分红等方式参股农民合作社和经营稳定、发展前景较好的工商企业。如安居区拦江镇安乐山村、凉风垭村与明星电力公司合作,投资光伏发电产业获得收益每村每年3万元;射洪市东岳镇大垭村等联合本镇17个村集体,组建东岳镇拾柒村投种养专业合作联合社,通过与正邦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总投资1500万元,建设万头生猪寄养产联式产业园,建设标准化生猪养殖场1.6万平方米,采用寄养模式,发展生猪产业,年产值1.5 亿元,年净利润900万元,预计各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到3万元以上;蓬溪县高升乡莲枝村整合产业周转金等资金51.1万元入股龙头企业,每年按投入资金的12%实行保底分红,村集体经济实现年收入2.4万元。
6.服务创收型。村集体成立劳务合作社,在为企业用工服务中增收,或者建立农业服务实体,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在服务中增加村级收入。如射洪市瞿河镇书房嘴村通过对接企业需求,组织本村剩余劳动力为企业做好环境卫生整治,通过有偿服务实现集体年均增收0.5万元;安居区拦江镇四益湾村集体为村里引进农业公司管理果园,村集体每年获得管理费3.2万元;射洪市沱牌镇青岗村利用集体资金领办农机专合社开展农事服务,农事服务覆盖全市4个镇、面积1万余亩,通过机耕、机播、机防、机收等全程服务,村集体年均增收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