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四支力量”,激发治理活力

(四)凝聚“四支力量”,激发治理活力

理清思路,进行主体分类,精准施策,多方联动,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一是让居民当好“主人翁”。完善自治机制,健全“一约四会”制度,规范运行居民公约和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居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推进移风易俗、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船山区、河东新区等地在部分社区探索“积分制”管理,蓬溪县建立“乡约银行”。二是让工作者回归“服务员”。全市现有社区专职工作者1630人,平均每个社区约5名工作者,平均每名工作者服务户籍居民977人、常住居民1369人。按照“盘活存量、做大增量”的思路,研制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体系建设,通过把准入口、完善激励机制、建立长效机制等举措,计划用3 年时间,将符合条件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学历全部提升到大专以上。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使每个社区专职工作者均持有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筑牢城乡基层人才基础。三是让社会组织加入“治理圈”。加快孵化培育自组织,依托“蜀工计划”社工站培育社会自组织。已建成83个社工站,吸纳200余名专业社工。力争再通过3年努力,每个社区有2 名社工、1个社工机构服务、10 家以上活跃的“草根组织”。四是让部门资源延伸到“家门口”。切实开展嵌入式服务,将组织、民政、住建、政法四套治理系统汇聚为一套“组合拳”,探索“一支力量抓治理”。将部门资源“一个漏斗沉服务”,将老人、儿童、救助、文化等公共服务延伸到居民家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