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员编制配置方式,保障“基层事情有人干”

(一)创新人员编制配置方式,保障“基层事情有人干”

为破解乡镇编制资源配备以“物理整合”为主、使用效益发挥不充分的问题,遂宁市委编办改变编制设置依据,建立编制绩效评价机制,以编制绩效评价结果为指针,实行编制动态调整,形成编制管理的动态闭环,构建了一套编制资源的内部流动机制,优化了编制资源的使用效益,以有限的编制资源,创新性地解决了编制供需矛盾,为促进乡镇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贡献了“遂宁方案”。

1.建立“3+X”编制核定模式,实行编制动态管理。遂宁探索实施了“3+X”编制核定模式(“3”即以人口数量、幅员面积、经济实力3个因素为主要指标,因地制宜设定编制指标权重;“X”即参考乡镇类型、发展定位、产业特色、交通条件、重大任务等实际情况,由各地结合实际自行设置附加指标及权重),形成了一套比较全面的乡镇编制核定依据,促进了乡镇编制资源配置科学性。通过制定全市75个乡镇《主要职责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规定》,将这项实践探索制度化、定型化,树立了编制纪律的权威。为提高编制的使用效益,遂宁探索了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出台了《乡镇编制动态调整办法》,允许乡镇在“3+X”编制核定原则的基础上,按乡镇实际需求进行编制的内部调剂和动态管理,引导从上往下跨层级调整编制,推动人员力量下沉。出台《机构编制资源使用效益评估办法》,建立乡镇机构编制使用效益评估机制,实行“每一年1次效益评估、每两年1次动态调整”,引入激励机制,激活编制资源使用效能。

2.推行“岗编适度分离”,完备乡镇人才供给系统。为解决乡镇人才缺失的困难,推行“岗编适度分离”机制,通过“县招乡用”“县管校聘”“乡聘村用”“医共体”等模式,引导专业技术人才下沉到基层。改革后共引导235名专业技术人才下沉基层。探索统筹使用行政和事业编制资源,实行编制分类管理、人员统筹使用。为推动乡镇机构满编运行,2021年招录乡镇公务员131名。船山区依托“遂州英才”和“硕博进船山”等人才招引活动,引进36名专业型高层次人才,充实到乡镇和重点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