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集体经济的有效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的大英探索

(三)村集体经济的有效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的大英探索

近年来,大英县着力创新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集体经济发展组织制度,积极破解发展集体经济资金、技术、市场、风险等难题,以实施资本联投、生产联营、经营联动、效益联赢、风险联控为主要内容,领办创办产联式合作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走出了一条组织添活力、集体见效益、群众得利益的新路子。

专栏3-3 大英县发展产联式合作社的做法与成效

1.主要做法

(1)组织引领建社,集聚各方资源资本。充分发挥“一肩挑”改革后村级组织在组织发动、统揽各方中的主心骨作用,构建多方参与、共同管理的发展模式。一是多元主体建社。将村集体和农户作为固定主体,灵活与政府、工商企业、国有农业平台公司组合建立产联式合作社。回马镇山河村采用“村集体+农户”模式建立肉牛养殖合作社,卓筒井镇干屏村采取“政府+工商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建立农旅合作社。二是多方资本联投。把政府投入和项目资金转化为产业资本、撬动工商企业资本下乡,农户以土地和劳动力入股折算资本,在村“两委”的组织协调、服务监管下组建经营实体。近年来,县财政向每个村下沉30万元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成立产联式合作社230余个,带动176家工商企业超过4.46亿元资本投向农业农村,为产业发展积聚充裕资金。三是多样产业布局。县镇两级党委政府负责制定“多点多级”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坚持“一村一品”,引导村“两委”与工商企业选择白柠檬、油桃、青花椒、跑山鸡等特色产业,有效避免产业同质化、低端化。

(2)优势互补经营,激活各类生产要素。充分发挥各主体自身优势,建立以村党组织为主导、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党员群众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经营体系。一是村级组织抓服务作纽带。村“两委”农村既负责动态监督工商企业整体运行、资金投入、技术指导等工作,又负责按照生产标准督促农户具体作业,力促各经营主体按约履职、共同创收。回马镇金山村引进柄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中药材产联式合作社,村集体负责抓服务作纽带,村民负责出土地及劳动力,企业负责资本投入、标准化生产与市场销售。二是工商企业出技术跑市场。发挥工商企业技术专长和市场嗅觉灵敏优势,在生产技术方面制定生产规程、开展技术培训,与农户签订产品回购、销售协议;在市场方面跑销路、做包装、深加工,变产品为商品,防止生产过剩、产品滞销。近年来,“智水香”“金竹鲜”“白柠檬”等特色品牌应运而生,利润普遍增长20%以上。玉峰镇星宿村通过代加工菜籽油,2019年村集体经济突破55万元。三是农民群众出劳力保质量。加入产联式合作社以后,农户由以前负责从种养到销售“一条龙包干”中解脱出来,紧盯生产加工这一环节,通过先培训再上岗、能人帮带、对标操作等方式,劳动技术含量有明显提升,农产品质量也得到有力保证。回马镇金山村采取“村集体+农户”模式发展乌骨鸡养殖,对参与农户实行“积分制”管理,达到销售标准的由村集体统购统销。2021年以来,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7 万余元,村民人均增收2000余元。

(3)多重防范风险,确保风险整体联控。坚持把多主体、多措施共同防范风险作为工作重点,最大限度规避损失,为村集体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一是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工商企业与农户签订期权协议,按照事先确定的产量和品质标准,对比实际产出,在收益分配过程中进行“多奖少扣”,双向激励农户生产积极性,促进产量、质量双提升,让产销双方吃下“定心丸”。二是建立资金共管机制。由村“两委”、工商企业和农户代表共同成立监委会,设立资金“共管账户”,对产业发展资金、生产保证金、产品回购金、风险保障金等进行规范化管理,每季度公开一次,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三是建立收入兜底机制。建立产业发展保障基金,由工商企业与国有农业平台公司共同注资,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共建御险体系,与农户签订不可抗力保障协议,在自然灾害或市场波动造成经营亏损时,按农户参加合作社投入土地每亩400~600元不等实行“兜底”,保障农民群众的利益。

2.基本成效

(1)村集体经济收入由“无”到“有”。村“两委”作为农户和村集体经济的共同“代言人”,通过发挥组织发动、筹集资金、监督服务三大职能作用,推动产联式合作社不断壮大、持续盈利,让村集体经济获得稳定收入,有效解决了“空壳村”“空白村”只能“等靠要”的现实难题。2019年底,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470余万元,其中45个贫困村均达到3万元,13个村达到10万元,最高的村达到55万余元。

(2)群众增收渠道由“窄”到“宽”。在村“两委”的引导下,农户出地出工、全程参与,依托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二次分配等利益联结机制,由过去依靠土地租赁单一财产性收入向获得资产性、经营性、务工性多元收入转变,实现收入大幅增长。目前,全县产联式合作社参与农户6万余人,人均增收2700余元。

(3)农村实用人才由“走”到“回”。村里有了特色产业,致富有了门路,外出务工不再是首选。在村级组织的宣传引导下,先后有800余名有资金、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优秀农民工返乡创业,创办、共办产联式合作社,投身到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中来,实现了村级事务由村集体“一元管理”向村集体、工商资本、入社农户及实用人才“多元治理”的转变。

(4)组织战斗堡垒由“弱”到“强”。村集体有了“硬实力”,村“两委”说话办事有了底气,组织群众、服务群众也有了更多手段。在产联式合作社发展中,各村集体有了合作社10%左右的利润分红,改善设施、整治环境、便民医疗、文化娱乐等以前村“两委”想做却做不了的事,正逐步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