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育治理水平
深化“县管校聘”改革,理顺相关部门职能职责,机构编制部门负责核定教职工编制总量,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负责按规定统筹进行岗位设置,教育部门负责统筹调配使用岗位和人员,用人单位负责与教师依法依规订立聘用合同,避免教育“管理多头”、教师“多头管理”;依据现有资源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推动教师岗位和编制适度分离,实行“县管编制、校用教师、按岗聘用、严格考核”的管理模式,促进教师身份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解决制约教师合理流动的体制僵化问题,优化师资配置,提升队伍活力,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探索推进“两自一包”改革。推进学区制管理改革,推动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城乡一体辐射式划分学区,设学区长学校,学区内教师集中管理、统筹使用,学区内学校共生共促、一体发展。推行集团化办学,发挥优质学校资源优势,组建学校共同体,促进教育要素合理流动,实现集团内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集团学校整体发展。推行“法治校长”“家长学校”“学校体育总教练”等制度,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
参考文献:
[1]廖其发.论我国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基本原则与主要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20(1):15-23.
[2]杨清溪,王燕敏.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合理性审视[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93-197.
[3]白亮,张竞文.农村学校布局变化三十年的制度原因分析——基于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管理体制的观察[J].教育发展研究,2014,33(10):45-49.
[4]张磊.成都市金堂县城乡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7):10-13.
[5]麦昭阳.调整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2(5):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