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环境美学史 两汉魏晋南北朝卷》简介
《中国古代环境美学史 两汉魏晋南北朝卷》这本书是由创作的,《中国古代环境美学史 两汉魏晋南北朝卷》共有148章节
1
引 论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环境美学的发生期,它循着先秦思想萌芽期所开拓的可能性并依照世俗权力规范路径发展起来。先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形成的“轴心时代”,思想家没...
2
第一章 黄老之学与环境修治
公元前221年,秦国彻底消灭六国,统一华夏,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秦朝。秦行暴政,很快天下大乱,至公元前207年,以刘邦为首的汉军接受了秦王子婴的投降,西汉建立。汉...
3
第一节 环境修治的政策措施
从战国始,长期战火不断、民不聊生,秦朝的统一虽然带来了短暂的政治稳定局面,可秦政实行法家的统治术,防民如防盗,以致秦时百姓得不到片刻的安宁,终于导致各地军民的造...
4
一、 兴黄老之学,思想环境的复兴
战国末年,秦始皇采用韩非子、李斯的法家学说,确定“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治国方略,为征服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法家治民“严而少恩”,思想方法缺少灵活性,在战争...
5
二、 轻徭薄税,经济环境的调整
《新语》这种著作大行其道,表明整个统治层在处理民生诸多问题上有广泛共识。从另一角度讲,黄老之学之所以能被统治者接受,实际上与汉初最高统治者刘邦在起事以后所发布的...
6
三、 节俭治礼,政治文明美
“休养生息”的核心意思就是汉初统治者不再像秦王朝那样残酷压迫、剥削老百姓,而是实行宽松的政策,激发老百姓发展生产的信心,给他们更多的实惠,从而形成了双赢的局面,...
7
四、 《论贵粟疏》描绘“岁美民乐”的途径
西汉立国思想以及政治秩序的建立,在初期就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即维护整个帝国物质基础的稳定。从先秦开始,人们就认识到提供物质基础的活动是农耕生产。随着“休养生息”的...
8
第二节 环境修治的具体实践
汉初国力尚弱、政权未稳,除安定国内的民心以外,处理好四邻的关系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各种具体环境之间,存在大量信息能量交流:安宁的边境能促成国内各种环境建设;国...
9
一、 和亲匈奴,北边环境的修复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弑父自立的匈奴冒顿单于先示弱后乘机灭了东胡,又在西面击走月氏,紧接着征服了楼兰、乌孙、呼揭等西域大部分地区。然后向北又控制了浑窳、屈射...
10
二、 安抚南越,南边环境的修复
与紧张的汉匈关系相比,汉初南部边疆形势较为缓和。南方诸夷力量较弱,难以对中原政权形成实质性威胁,因此西汉初期统治者对南北边疆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应对策略。对于匈奴,...
11
第三节 环境修治的初步成效
汉初政权未稳,国力尚弱,南北边境最重要的势力——匈奴和南越乘机侵扰中原大地。为了应对这两大对手,不管是通过战争还是和平的方式,汉朝的当权者及其献策者开始正视南北...
12
第二章 《淮南子》的环境美学思想
《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作为汉初的一部大作品,其涉及知识范围极为庞杂。早在东汉,高诱就已注意到这一特点,在《淮南子注·叙目》中说:“言其大也,则焘天载地;说...
13
第一节 天地环境的知识构造
《淮南子》的主要思想来源是道家。它的首篇《原道训》表明其主旨,总命名为“道”:“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原流泉...
14
一、 逻辑铺排
先秦诸子皆论道,然而最鲜明地把道当成核心范畴的学说当数道家。辨明归于道家的标志在于“以柔克刚”说,《淮南子》多处提到老子的这一道论,高诱《淮南子注·叙目》就说:...
15
二、 经验配置
在有形的世界构造中,天地的生成是个重要开端。在天地还没成形的时候,存在物是混沌一派,《淮南子》称为“太昭”。当中布满一股有边际的气,气之“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
16
三、 天地中柱
昆仑山,在古籍中常叫作“昆仑丘”,《淮南子·地形训》称之为“昆仑虚”,它的出名源于大禹治水。相传大禹挖昆仑山的土来填低洼地时,意外发现了昆仑山的美丽景致。山中竟...
17
四、 心境顺生
那些得道的人在精神上获得了极大的自由,《淮南子》进一步把它形象化:这些人以天为盖,以地为车,以四时为马,以阴阳来驾驭,乘着白云,一直到了九霄以后,阵容大变,得道...
18
第二节 因地制宜的环境策略
《淮南子·泰族训》的标题“泰”指“大”,“族”指“聚集”,合称意为“大全道理的总概括”。其开篇即从最基本的天地现象进行描述,其文曰:“天设日月,列星辰,调阴阳,...
19
一、 与水土相宜的物产
针对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有其相宜的物产,当时人所形成的共识大致有:“白水宜玉,黑水宜砥,青水宜碧,赤水宜丹,黄水宜金,清水宜龟。汾水蒙浊而宜麻,泲水通和而宜麦,...
20
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无论东西南北中,其地理、属人及宜种的物产,共同形成了有机的整体,如:“东方,川谷之所注,日月之所出。其人兑形小头,隆鼻大口,鸢肩企行;窍通于目,筋气属焉,苍色主...
21
第三节 反对五遁的环境意识
《淮南子·本经训》开篇先简单勾勒出“治世”时整个环境的大致特征,然后较详细描述“乱世”的多重环境的表现,特别是对环境失衡进行分类,这在古代文献中是一个特例。...
22
一、 顺境与逆境
不管是“治世”还是“衰世”,《本经训》都从作为权力核心的帝王说起,但文本中这一称呼是缺省的,仅可从文意中补充。“治世”最好的标本当然是远古的时代,那时“圣人”与...
23
二、 五种失衡环境
环境的失衡也可以从五行的角度来概括,称为“五遁”。“遁”在原文中与“流”合称为“流遁”,按高诱的解释:“流,放也;遁,逸也。”可见,“遁”的意思指“安逸”,“五...
24
第三章 独尊儒学与环境扩张
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整,国力逐渐加强,汉武帝刘彻雄才大略,在位期间(前141—前87年),实行了一系列不同于前朝的政策措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有创举,大大...
25
第一节 边疆大开发
依儒家由“中国”所辐射出的“天下”观念,中国外的诸国按照文明程度的不同,可划分出远近、亲疏之别。汉代在汉武帝前后,对蛮夷之地,一般采取怀柔政策。较为典型的如宣帝...
26
一、 西北部大移民
秦代开始移民实边,这一行动到汉代得到了进一步大规模的充实和实施。 开发边疆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经济行为,它往往伴随复杂的政治因素,特别是与军事上的考虑有关。秦汉时期...
27
二、 开辟丝绸之路
今人对西域的认识主要始于公元前2世纪左右,当时西域有36个互不统属的小国。西域可以天山为界,天山以北的准噶尔草原有且弥、乌孙等国;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的塔里木盆...
28
三、 修筑长城
秦汉是中国古代社会修筑长城的重要时期。战国至秦朝已有修建长城的记录,但所修长城在现存长城以北千里之外,与后世社会历史发展关系不大。 秦长城自秦始皇始建,它利用了...
29
第二节 帝国大景观
汉武帝在汉代帝王中作为少有的“雄才大略”者(班固《汉书》中的评价),在观念和帝国建制上皆有某种“冒险”“出格”的表现。其中的原因,除了个人“天资高,志向大,足以...
30
一、 追慕仙境
早期从华夏东北部以实际行动寻求精神超升的是秦始皇。最早鼓吹这一学说的是战国时地处海边的燕、齐方士。当秦始皇巡狩到海上时,不少方士乘机怂恿他寻仙问药。始皇先后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