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耕作技术

三、 深化耕作技术

氾胜之对带状区和方形区耕种不同作物的方式、技术都作了具体规划。比如:

种禾黍于沟间,夹沟为两行,去沟两边各二寸半,中央相去五寸,旁行相去亦五寸。一沟容四十四株。一亩合万五千七百五十株。种禾黍,令上有一寸土,不可令过一寸,亦不可令减一寸。

凡区种麦,令相去二寸一行。一行容五十二株。一亩凡九万三千五百五十株。麦上土令厚二寸。

凡区种大豆,令相去一尺二寸。一行容九株。一亩凡六千四百八十株。

区种荏,令相去三尺。

胡麻相去一尺。

区种,天旱常溉之,一亩常收百斛。 (11)

细化耕作技术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注意行距,不同作物行距各不相同,黍、麦的株距较密,大豆、荏的株距较疏,区种法在保证每一株种苗都能得到充分的阳光和肥力的前提下,又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与此相应的技术在于密植、全苗,这样就能促进粮食的高产。

氾胜之大体上对所涉及作物的栽种技术都有所介绍,其中谈如何用嫁接法种大瓠的技术最为精彩。具体做法是先下十株瓠,待其蔓都长到二尺多长时嫁接成一条蔓,蔓上只留三个好果实,其他果实和不结果的分枝全部剪掉,这样,集中十株根系的营养来供应一条蔓上的三个果实,配合其他合理的照料,最后结出大瓠的可能性极高。在两千多年前,有此嫁接技术,确实难能可贵。

氾胜之还首次总结了地桑的培育方法:“每亩以黍、椹子各三升合种之。黍、桑当俱生,锄之,桑令稀疏调适。黍熟获之。桑正与黍高平,因以利镰摩地刈之,曝令燥;后有风调,放火烧之,常逆风起火。桑至春生。一亩食三箔蚕。” (12) 黍桑俱生不是嫁接,而是充分利用土地的方法。地桑与树桑相比较,具有许多优点:地桑叶形更大,叶质更鲜嫩,收获更方便,播种后次年即可采叶来饲养蚕。

区田先进的灌溉技术在关东平原沿河地区水稻种植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氾胜之利用稻田水道变化来调节水温,其具体做法是:“始种稻欲温”,令“水道相直”(即进水口与出水口相对应,使水道在田间直线通过)来减少水在田间的流动时间,以此保持水温;“夏至后大热”,利用“水道交错”(即进水口和出水口相错开,使水流在田间交错通过)以扩大水在田间的流动空间,以此散热量,降低水温。这两种方法依照不同的情况进行相应变动,为水稻生产提供了宝贵经验。

总之,区田法的推广有很多好处:首先,它与粗放型的耕作方式不同,对田地进行了分区,有利于深挖和平整。深挖的深度依不同作物有所不同,种瓜、瓠的深度要三尺,种黍、麦的深度一尺就可以。其次,由于区田面积小,田间的各种作业从浇水、除草、中耕到施肥都能做到处处兼顾,不留死角。再其次,区间的沟壑不但为田间作业提供了方便,而且又起到了通风、采光、调温的作用,比大田种植具有更多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