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无为本”,世界整体美
王弼的思想核心是从老子论道中发展而来。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在道家甚至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学说中都是理解这个世界的关键。它既可以代表天、地、人的存在及其展现过程,又涉及人对这个世界的思维和表达,是中国古代文化所能理解并加以展现的世界的全部。道的次一级范畴即为“有”和“无”。“有”和“无”是道在展开之初——“天地之始”和“万物之母”的两种样态。通过整个世界的生成过程,可更明确看出“道”与“有”“无”的关系。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在这个总纲之下,“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无”较接近于“道”,“有”则偏向于“物”。受此启发,王弼更为直接地指认出“无”是“道”的主要特性,相比于“有”,是更为本源性的样态。
王弼说:“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 (1) “有”从存在地位和功能上皆不及“无”,其原因是:万物之“有”皆本于“无”,“有”本身不能自生;“有”显得质实、明确,而“无”则显得蕴蓄、奇妙;“无”有更大的包容性和统一性。当然,“无”也不能脱离“有”而独存,“夫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极,必明其所由之宗也”。 (2) 此外,“无”因接近于“有”,比“道”更能道出“有”的特性,在此意义上,“无”甚至可以取代“道”。他说:“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论语释疑·述而》)又说:“道无形,不系,常不可名,以无名为常,故曰道常无名也。”(《老子》第三十二章王弼注)可见,“无”更能表达出“道”的含义,“有”仅是“道”的贯注,一定意义上,“无”就是“道”。
“无”提升为“道”的层次并不是混淆两者的关系,而是在表达“道”的整一功能上更为清晰,“道”分派给“无”以“本”的地位,从“有”获得的“器物”则处于“末”的位置。只有先“本立”,才能确定“末”的位置,否则就会出现失序的状态。例如,作为万物具体对象,其美如局限于个别的属性,则会出现“舍其母而用其子,弃其母而用其子,名则有所分,形则有所止,虽极其大,必有不周;虽盛其美,必有患忧” (3) 之结果。此“不可舍本(无)求末(有)”的道理在看“大美配天”时更为明确,王弼说:“用夫无名,故名以笃焉;用夫无形,故形以成焉。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末,则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华不作。故母不可远,本不可失。” (4) 抓住根本,即能获得“纲举目张”的效果,因而也就能产生整体通融为一的美。
王弼在注《老子》第三十八章时指出,天清、地宁、神灵、火盈、万物生长、侯王贞一这些都属于美,它们之所以有“清”“灵”“盈”“生长”“贞一”的状态,就是因为“皆有其母,以存其形”(《老子》第三十九章王弼注),即有被称为“母”的存在对其影响的结果。“母”使这些对象获得了整一性,如“清”这种美态,就是因为“用一以致清,非用清以清也”,又“守一则清不失”,“故清不足贵……贵在其母,而母贵形”(《老子》第三十九章王弼注)。万物有分有止,各自都有其局限性,天地虽大,终有不及之处,能弥补这种不足的就是因为世间还有从这些“有”中超越而出的“无”,使它们从个别到整体都呈现出一种完整性。王弼明确指出“一”与“无”的等同关系。他说:“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老子》第四十二章王弼注)同时,“一”也是“母”:“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为主也。物皆各得此一以成,既成而舍以居成,居成则失其母。”(《老子》第三十九章王弼注)“一”作为本体,通于“道”“无”,它能够统一万有,并能派生出万有,既是万有差别的出发点,也是万有成立的最后根据。
“无”只能从意念上去感悟,它是一种语言难以表达、从实体中来又不属于实体的精神产物,甚至能够逾越美丑之间的界限:“甚美之名,生于大恶,所谓美丑同门。”(《老子》第十八章王弼注)美、丑只有外表上的不同,在“无”这一精神层面上,它们是相通的。
“无”为“母”、为“本”、为“体”、为“一”,“有”为“子”、为“末”、为“用”、为“多”,“有”以“无”为基底性存在,“无”是“有”的旨归。在“有”趋向“无”的过程中,作为美的境界即呈现出一种从有限追求无限的自由意识。“大爱无私,惠将安在?至美无偏,名将何在?故则天同化,道同自然。”(《论语释疑》)真正的大美,无限自由,与天同化,之所以“叹之者不能尽乎斯美,咏之者不能畅乎斯弘”(《老子指略》),就因为没有意识到“道”“无”这一世界的本体,因此,只有发出“夫大之极也,其唯道乎”的感慨,才能超越有限的现实,进入到无限自由的至美境界。在此意义上,“无”既是王弼玄学思想的核心,又是其美学整一性的基本思想和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