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水、写山水成为生活的内容

第一节 游山水、写山水成为生活的内容

谢灵运出身南朝四大家族之谢家,从小饱读诗书 (1) ,《宋书》说他“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指的就是他恃才傲物,认为自己的才华应居要职,可却不被当权者重用,虽三度出仕,处于王谢旧式权贵与刘裕新兴集团的冲突之间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加上性格桀骜不驯,“性偏激,多愆礼度”(《宋书·谢灵运传》)的行为自然会大受打击,败下阵来,只能在满怀忧愤中重新寻找生活的出路,最后,终于顺着本性的爱好在山水之间发现了能较好安顿自己身心的去处,“得性非外求,自已为谁纂”(《道路忆山中》)。

谢灵运第一次“不务正业”,专注游山玩水之事发生在担任永嘉太守期间,当地“有名山水,灵运……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 (2) 。个人当官如此快意,以致民间诉讼等事都不放在心上,完全是一个不称职的官员。 (3)

流连山水,心游太玄,并非什么独特的生活方式,谢灵运走的也是当时上层人物的时尚路线,其中的区别在于谢灵运比时人更为投入,且写出了一系列的山水诗篇。本传描述了他东归后纵情山水的情况:

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巖嶂千里,莫不备尽。登蹑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迳,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临海太守王琇惊骇,谓为山贼,徐知是灵运乃安。 (4)

这种大规模伐林造路,发明登山木屐,涉险峰奇域的行为,引起所在地官员的惊骇,确实是几近疯狂的地步,这跟他“性奢豪”(《宋书·谢灵运传》)的做事风格相配,难怪被称为“山贼”。

从谢灵运第一次被刘义隆冷遇,在回始宁(今浙江上虞)前给朝廷的奏书看,他的一生主要志向在于建立功业。如果他更愿意沉湎山水,此去故园也就遂了他的心愿,没必要上书。在奏书中,他分析了一百多年天下大乱的总体局面,就当时形势,他指出河北表面显得混乱,可是那里有民心,在计算了进攻的成败得失以后,他劝朝廷进攻河北。由于没被朝廷采纳,看不出功效,但从文中可看出他不是一个简单的书生。他的历史感极为深厚,在《撰征赋》涉及的史实和遗址之多也可以看出。他之所以在任上,如当太守、秘书监时自暴自弃,缘于不得位。在得知最主要的志向不能得以施展之后,“遗情舍尘物,贞观丘壑美”(《述祖德诗》)。他把所有的心理能量集中放在山水的体验之中,这种爱好可能也跟遗传有关。 (5) 他到处寻访名山,并把游踪所及写进《游名山志》(一卷)之中,从此书可以看出,他历经永嘉郡、东阳都、会稽郡、临川郡等地的名山,由此写成的诗文,成就了他另一方面的才能。

谢灵运最真切贴近山水的状态在于他是整个人嵌入到对象之中,诗《游南亭》曰:“逝将候秋水,息景偃旧崖。”“偃”形象地说出了他那种与山崖同化的亲缘感。值得注意的是,谢灵运对自己的这种痴迷状态没有贴上任何标签,不会说成是“隐士托山林,遁世以保真”(张华《招隐诗》)。他扑向山水的姿势已经不用借以往的任何说辞,只要不断地写他所见所闻就可以。在他的视野中,山水意象纷至沓来,只要摇动他手中的笔,就能绘出美妙的景致。他自己对此也有明确的意识,称山水诗文创作是“研精静虑,贞观厥美” (6)

当然,他对自己的这部分生活有一个称呼,叫作“山栖”(也称“山居”)。在《登石门最高顶》诗中,他写道:“晨策寻绝壁,夕息在山栖。疏峰抗高馆,对岭临回溪。长林罗户穴,积石拥阶基。”从诗中可看出,他的“山栖”不是一种比喻,而是真实地就住在山里的馆舍,有石砌台阶与外界相通。最集中写山里生活的作品,是他的《山居赋》。

这篇巨赋洋洋万言,包括自序和自注,全文收录于正史《宋书》,可见其意义之大。赋文所述的是作者祖父谢玄所开拓、作者加以扩建的始宁墅 (7) 庄园。它主要沿着曹娥江傍山依水自北向南推进,范围大体上北起今上虞上浦东山,当时称旧山、北山,南至嵊县崤浦仙岩一带,占有大片田园、山泽。早在谢玄手上,庄园的基本格局已形成,作者在第一次回乡隐居期间,已有永久归隐的打算,所以认真经营始宁墅庄园。他踏遍了始宁的山山水水,结交了大量隐者、道士、僧人。在保持祖居原貌的基础上,扩大了规模,增加了不少建制,特别是佛教、道教场所, (8) 使得整个“山居”有了特别的意义,它不是一般的居住,也不仅仅是欣赏美景之处,而是成了具有宗教功能的修身静养的场地。当然,对谢灵运来说,他不会拘泥于某一种方式,狂放个性注定了他选择的多样性,最后能确定的就是对山水本身的依恋和投入。

与山水诗写山居偏重艺术提炼的方式不同,谢灵运的《山居赋》因体裁的原因可以对山居的多个侧面做详细质实的铺陈。具体内容有五个方面:

第一,山居四方略。整个庄园有农田、果园、山林、泽陂等板块,南北绵延长约40里,东西宽窄不一,距离约15公里,总面积近600平方公里。谢灵运对整个山居的描述是:“其居也,左湖右江,往渚还汀。面山背阜,东阻西倾。抱含吸吐,款跨纡萦。绵联邪亘,侧直齐平。” (9) 不管形势如何崎岖不平,迂回曲折,总体上还是在一个平面上。庄园的东边有个大瀑布和无数覆盖森林的山麓:“决飞泉于百仞,森高薄于千麓。”(《山居赋》)南边是一大片由河沙和绿树组成的绿洲:“拂青林而激波,挥白沙而生涟。”(《山居赋》)西边山峰、岩洞、石壁连着溪水,沿岸的翠竹和赤色的岩石把水流映照得通红碧绿。北边主要是由湖泊,其接续的水流弯弯曲曲,别有风貌。在东、西、南、北的远方,由于选择透视点较为自由,谢灵运尽力发挥他的想象力,偏向虚写,如写遥远的东方,他加入了传说中的方石、太平等之类仙山,稍微有现实支撑的南方、北面(西边文字缺)的实景则选中险景奇峰且突出其迷离虚幻之感。

第二,山居多胜景。谢灵运具有发现山水美的独特目光,他在庄园中描绘了大量美景,如写湖水泛滥后新开的景象:

自园之田,自田之湖。泛滥川上,缅邈水区。浚潭涧而窈窕,除菰洲之纡余。毖温泉于春流,驰寒波而秋徂。风生浪于兰渚,日倒景于椒涂。飞渐榭于中沚,取水月之欢娱。旦延阴而物清,夕栖芬而气敷。顾情交之永绝,觊云客之暂如。 (10)

他在“自注”中就明白说“此皆湖中之美”,又补说言不尽意,可见还有更美的东西没说出来。在此,就谢灵运能表达出现的事情是谢灵运极为独特地选取了一种被意外事件唤起的美。当田园到湖泊都溢满大水时,整个湖区一派狼藉,这时,进行一番清理疏导,清除杂草,一股温泉潜流水在春风中涌动,降低了寒潮的冷意,为耕种提供了便利。绿洲上的风泛起了银色的波浪,日影投射在散发出花椒香味的道路上。小岛上名为“渐榭”的木屋伸出的檐角,像鸟儿一样展翅欲飞,此时犹如水月交融,是人生难得的欢娱契合时光。当太阳升起之时,把影像拉长使得万物更加清晰,与此相应,夕阳西下,却能把大地的芬香留在空中久久不会散去。物情如此胶着,人生却没有这么美好,知音茫然不知所去,要是能像神仙一样,在美妙的时刻随时来相会,即使时间短暂,也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整段赋文,作者通过“自园而田,自田而湖”的线索,以充满诗意的整齐句式提炼出湖光山色的几个细景,最后以友情难觅结束。在每一景本身以及景与景之间有着巧妙的对应和转换,渲染出的氛围既令人神往又有些迷离缥缈,以此得出的寂寞情怀也就显得自然贴切。

谢灵运这样写北面山居的美景:“日月投光于柯间,风露披清于山畏岫。夏凉寒燠,随时取适。阶基回互,橑棂乘隔。此焉卜寝,玩水弄石。” (11) 意思是说从远处看,太阳和月亮在密林中投下各种光影,微风和露水则给远近的山峦披上一层清爽。北居依山而筑,冬暖夏凉,会随着时令的变化而把室温调得很合适。台阶和地基互相衔接又环绕回转,廊庑曲折有序,屋椽和窗格相互交叉而错落有致,借窗棂可隔空取自然山水之景。选择了这样好的屋室,既可以游玩于山林又可观赏于水泽,真是美不胜收。

谢灵运对自己的审美意向有明确的意识,多次用到“美”字来强调他所涉对象的特质,如除了上述的“此皆湖中之美”,在其他处又提到“兼见江山之美”“皆木之类,选其美者载之”“此四鸟并美采质”“以为寓目之美观”“展转幽奇,异处同美”“此章谓山川众美”等等,这些对美的说法,都从比较纯粹的角度来评判,精神趋于更为自由的层面。

第三,山居品物语。谢灵运在对庄园的描绘中,极为难得之处在于几乎实录了园中的诸多生物,而且不是简单地状物,而是有一定的景致布设,让物在说话,汇成了诸多物语。

就水草而言,名目繁多,诸如萍、藻、蕰、菼、雚、蒲、芹、荪、蒹、菰、苹、蘩、蕝、荇、菱等等,在这些花草之中,他独爱荷花:“独扶渠之华鲜。播绿叶之郁茂,含红敷之缤翻,怨清香之难留。” (12) 可惜荷花的清香和花容难以永驻人间。

蔬菜有蓼草、蕺菜、荠菜,葑菜、萝卜、苏梗、生姜等等。其中,绿葵、白薤、青葱、藿豆的生长极有特色。

竹类有二种叶子殊样的箭竹(大叶苦箭和细叶笄箭),还有四种叶子大体相同的苦竹(青苦、白苦、紫苦、黄苦),在不同的山谷长有水竹和石竹。这些竹子形成的林子,可与历史上著名的竹园(如关中上林苑、卫国淇澳园等)相比,代表了东南之地的某种风范,谢灵运虚拟地邀请“竹林七贤”来游玩,说不定这些名士还可能得到另一番趣味。

树木类有松、柏、檀、栎、桐、榆、檿、柘、榖栋,楸、梓、河柳、臭椿等,这些树“刚柔性异,贞脆质殊。卑高沃脊,各随所如” (13) 。美态不一,但各得其所。

此外还有很多动物,比如鱼就有鱿、鳢、鲋、、鳟、鲩、鲢、鳊、鲂、鲔、、鳜、鲿、鲤、鲻、鳣等,鸟类则有鹍、鸿、、鹄、鹙、鹭、鸨等,山上的野兽有猨、狸、貛、犴、獌、猰等;山下的野兽则有熊、罴、豺、虎、羱、鹿、麕、麖等。对这些动物,谢灵运提出一个很重要的保护主张,就是“缗纶不投,罝罗不披。磻弋靡用,蹄筌谁施” (14) ,甚至对虎、狼也要把它们当作麒麟一样的仁兽,让其安度天年。

第四,山居稼穑图。庄园不全是用来居游的,也有一部分用于耕作。谢灵运对庄园里的农业生产极为熟悉,而且提出了如何应对生产资源的总原则——“山作水役,不以一牧”,意思是做农活要不拘一格充分利用庄园里的一山一水。

如何伐木和获取竹林资源?谢灵运说:“陟岭刊木,除榛伐竹。抽笋自篁,擿箬于谷。” (15)

竹子除了实用,还可制作笛和钥这类乐器。野外采撷到的蘡薁,酿成清酒,向阳山崖上挖掘来的茜草和在北面树梢上摘取的鲜叶,制作成饮料,这些都可饱口福。在高高的树林中找到的桑实和在野花椒的根蔸上剥下来的陆英,则可用作药材。白天拔出来的茅草,夜晚制成绳索。那些处理掉的杂草和剪不下来的左香蒲叶子,可制成草垫子,或作为草料用来喂养牲口,也可以和上水土后当作造陶器的雏胚。到了六月份,重要的农事是采集花蜜;八月份,则是收取栗子。在此,谢灵运比较注重山中采集收成的事情,有关捕鱼打猎的事情则不予记载。 (16)

第五,山居慕仙境。谢灵运比较了山野与村落不同的居住方式,称赞前者的“昭旷”,贬低后者为“膻腥”,言下之意,山野之居已是不错的生活方式,但通过阅读圣贤书可知还有更广阔的天地需要拓展,谢灵运认为最好把庄园建造成类如阐述过“四真谛”的鹿苑,解释《般若经》《法华经》的灵鹫山、论述“涅槃”的坚固林以及辨明“不思议”的庵罗园,有了这种清修净地,可以让四方僧侣都到这里修行。

有了计划,他便开始实施,不用看风水,凭感官看到有奇石绝崖之处就是好去处:“面南岭,建经台;倚北阜,筑讲堂。傍危峰,立禅室;临浚流,列僧房。” (17) 这些方外之所不以华丽为美,只能算是一些茅庐而已,但见素抱朴,整个环境“对百年之乔木,纳万代之芬芳。抱终古之泉源,美膏液之清长” (18) ,“法鼓朗响,颂偈清发” (19) ,是修行得道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