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丝绸之路
今人对西域的认识主要始于公元前2世纪左右,当时西域有36个互不统属的小国。西域可以天山为界,天山以北的准噶尔草原有且弥、乌孙等国;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的塔里木盆地属另一部分,又可细分为南道诸国和北道诸国。北道诸国中,疏勒、龟兹、焉耆、车师等较大。南道诸国则有于阗、莎车、楼兰等。
为增强对西北边疆的统治,汉武帝分别于建元三年(前138年)和元狩四年(前119年)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由于使者活动范围较为灵活,其在不断的开拓奋进中,无意中开辟了后代人所称颂的“丝绸之路”。
第一次,汉武帝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多随员,携带大批金币、丝帛以及牛羊向西域进发。张骞到达乌孙后,虽未到达原定目的地,但到达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
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踏上归程,乌孙派使者几十人随同一起到了长安。自此,丝绸之路正式开通。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廷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耆。”
元封三年(前108年),汉武帝命令赵破奴率领大军进攻楼兰、车师。为巩固成果,在酒泉至玉门关一带设立多处亭障,作为供应粮草的驿站和边防的哨所。
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武帝派李广利出征大宛。击败大宛后,西域的交通更加通顺。之后朝廷又在楼兰、渠犁、轮台等地设校尉管理屯田,这是汉在西域最早设置的军事和行政机构,实际上西域已经正式纳入中华版图。
公元1世纪,东汉明帝派班超进一步经营“丝绸之路”,班超派甘英西行一直到地中海东岸。这次出行,总共到达50多个国家。
在历史上,汉帝国首次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疆域,即今人所说的“有了世界视野”。其派出的使者陆续到达了大宛、大月氏、康居、大夏、于阗、安息(波斯)、身毒(即印度)、奄蔡(在咸海与里海间)、条支(在今伊朗西南部布什尔港附近)、犁靬(通常认为此名泛指古罗马帝国,且是位于埃及的托勒密王国都城亚历山大的缩译,汉使到达最远的地方)等地,客观上联络起了欧亚非三地的商业往来。在商品交换中,汉朝输出的主要货物是丝绸,换入的有大宛的汗血马、明珠、文甲等稀奇物。相传如今常见的葡萄、菠菜、胡椒、胡桃、西瓜等蔬果,就是从这条道路输入的。
“丝绸之路”的开辟,为整个封闭的农业环境与其他地区的交流提供了重要的窗口,除物质上的交流之外,还有文化甚至思想上的碰撞,对丰富整个中华生态圈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