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太平的局限
2025年09月26日
四、 天下太平的局限
《太平经》追求天下太平,其自然和谐的思想有助于生态的平衡和保护,但在具体讨论养生的环节,一直有个逻辑的误区,就是为了人的长生,遗忘了对其他物种的真正尊重和保护,结果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冲突,即表面上好像为其他物种考虑,实际上还是为了人类自己的利益。比如它认为人的富足在于物种的丰富:“富之为言者,乃毕备足也。天以凡(万)物悉生出为富足,故上皇气出,万二千物具生出,名为富足。中皇物小减,不能备足万二千物,故为小贫。下皇物复少于中皇,为大贫。无瑞应,善物不生,为极下贫。” (32) 甚至连瑞应的多少都成为是否富足的标志,这就把希望寄于不切实际的玄虚之上,这种判断标准是不可靠的。
以人的功利考虑为首项选择,在治病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生物行精,谓飞步禽兽跂行之属,能立治病。禽者,天上神药在其身中,天使其圆方而行。十十治愈者,天神方在其身中;十九治愈者,地精方在其身中;十八治愈者,人精中和神药在其身中。此三者,为天地中和阴阳行方,名为治疾使者。” (33) 源于“天人合一”的说法,道教从养生到治病,皆认为人与其他生物的相应的部位有互补关系,所以饮食中“吃什么就能补什么”,治病时“缺什么就补什么”,这种方法必然会导致先考虑到人的自身利益而漠视其他生物的存在,当中如有好坏之分仅在于破坏程度的大小,稍微符合人性的做法就是考虑到对象的充裕或成熟的程度,但整体上性质没什么区别。由于传统此类需求对环境的影响不大,尚没有造成灾难性效果,故其偏狭性未能完整显示出来,还能从道家的整体思想上找出其合理性来为生态保护作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