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瑞应
东汉瑞祥之图深入社会,普及性极高的《瑞应图》已亡佚,但通过六朝时的敦煌《瑞图》残卷描绘的灵龟、青龙图像及文字,人们还是可以辨认出当时的大致模样,而能更真切看到东汉祥瑞图模样的当数保留至今的石画像。在山东嘉祥武翟山武梁祠墓群石刻中有两块石像雕刻的祥瑞图,据清代道光年间冯云鹏、冯云鹓所编《金石索》记载,能清楚辨识的祥瑞图有浪井、神鼎、麒麟、黄龙、壁流离、金胜、比目鱼、蓂荚、白虎、六足兽、白鱼、白鹿、比翼鸟、比肩兽、赤罴、玄圭、玉马、木连理、渠搜献裘、白马朱鬣、银瓮、玉胜,总共22幅,可见当时人已对祥瑞有着丰富的认识。
在武梁祠屋顶前坡中,第一层石画像自右至左排列有浪井、神鼎、麒麟、黄龙、蓂荚。浪井的画面左边刻一双瓣莲台,其下两旁长着两朵花蕾,形状犹如一口井;右边上方有一人躬身扶着莲台作腾空状,右下另一人站在石板上一手持锹,一手扶着近身的花蕾。莲台自古以清洁恬静名世,浪井不凿自成,愈发衬托出莲花的圣洁,腾空者与持锹者似乎在呵护这种浑然天成之物,希望给人间带来吉祥。浪井的左面是神鼎,呈圆形(汉代的典型风格,西瓜状),大耳,三只足,上有盖,寓意是每逢国君有道时,这种大鼎不用盛物、烧火,就能煮出美味佳肴来。麒麟作为祥兽的历史由来已久,传说在黄帝时期就出现,真正见于文字记载是在战国的《春秋》。《左传·哀公十四年》载:“春,西狩获麟。”《公羊传》和《穀梁传》也记有此事,说的是公元前481年,有人在鲁国的西部大泽地打猎时,捕获到一头传说中的麒麟。武梁祠所在的嘉祥县就因其境内有获麟处而得名,因此在画像石中表现此神兽是自然之事。另一神兽是黄龙,在石画像中,昂首翘尾,四足爬行,犹如在水中游,预示着国君施仁政,德及水中,把龙从远方召来。第一石刻的最左吉祥物是蓂荚,共有两株,左面一大株,右面一小株。小株只长两芽,皆下垂。大株左右各长七个茎,茎皆下垂有实,唯独顶端有茎无实,代表着一月之中从十五日开始生长的转向。前十五日一天长一荚,而从十六日开始则一日落一荚,这样,人们通过算豆荚的生长与掉落就可以知道一月的时间流变,蓂荚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日历。
许多图像都有相应的文字标题,如麒麟的榜题为“不刳胎残少则至”,白虎的榜题为“白(虎),王者不报(虐,则白虎)至,仁不害人”,木连理的榜题为“木连理,王者德能给(或‘治’)四方。为一家,则连理生”,玉马的榜题为“(玉)马,(王者)清明尊贤(则出)”,六足兽的榜题为“谋及众则至”,比翼鸟的榜题为“王者德及高远则至”,等等。按《金石索》的看法,这些文字可以跟南朝沈约的《符瑞志》对勘。如在《符瑞志》中,对麒麟的解释是:“麒麟者,仁兽也。牡曰麒。牝曰麟。不刳胎剖卵则至。” (9) 白虎则解释为:“白虎,王者不暴虐,则白虎仁,不害物。” (10) 木连理的释词是:“木连理,王者德泽纯洽,八方合为一,则生。” (11) 六足兽解为:“六足兽,王者,谋及众庶则至。” (12)
图像具有直观的说服力,而文字使图像的含义更为明确,两者产生一种互文的效果。一个家族的祠堂建筑雕刻上如此多样的画像,集中反映了其认同的价值观,最核心的表现就是对当时拥有现实权力的政治、伦理观念的认同。即使是私人化的物品如作为妇女头饰的金胜也被赋予了“国平盗贼,四夷宾服则出” (13) 的政治符号。象征着夫妻情深恩爱的“木连理”的出现则意味着皇恩浩荡,八方归顺,天下统一,同样是迎合政治的表征。石画像的这种思路主要来自纬书,特别是最具有政治含义的帝王的出现经常会被渲染有许多祥瑞事物相伴而生,如纬书说:“王者上感皇天,则鸾凤至,景星见。” (14) “王者德礼之制者,泽谷中有朱鸟、白玉、赤蛇、赤龙出焉。” (15) “帝王将兴,比目鱼出。” (16) “德至于草木,则木连理。” (17) 这些比附方法以及出现的吉祥物因其权威性,成为当时各种社会生活竞相采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