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多种自然资源的认识及保护
传统的《月令》条文即对各种自然资源有明确的保护措施,《四时月令》继承了这方面的内容。自然界中有多种资源,中国古代文化中,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与生产、生活有关的资源上。在表达中,“月令”式条文大多以“毋”(不要)的形式来表达意思,即告诉人们遵守了禁止的事,就做了该做的事。当然直接指出该做的事也有,它与禁止的事合称为“与时禁发” (43) 。《四时月令》偏重于“禁令”方面,具体类别有:
第一,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孟春第一条规定:“禁止伐木。谓大小之木皆不得伐也,尽八月。草木零落,乃得伐其当伐者。”
第二,对动物的保护。这方面的条文特别多,孟春十一条中,就有六条涉及对动物的保护。如第三条:“毋擿剿(巢)。谓剿空实皆不得擿也。空剿(巢)尽夏,实者四时常禁。”第四条:“毋杀□虫。谓幼少之虫、不为人害者也,尽九[月]。”第五条:“毋杀孡。谓禽兽、六畜怀任(妊)有胎者也,尽十二月常禁。”第六条:“毋夭蜚鸟。谓夭蜚鸟不得使长大也,尽十二月常禁。”第七条:“毋麑。谓四足……及畜幼少未安者也,尽九月。”第八条:“毋卵。谓蜚鸟及鸡□卵之属也,尽九月。”季春月令第四条特别指出对鸟类的保护:“毋弹射蜚(飞)鸟,及张罗、为它巧以捕取之。谓□鸟也……”
第三,对植物的保护。仲春月令第一条:“存诸孤。谓幼□□……”这是对田地里菜、粮幼苗的保护,使之能成熟养人,如有些人急于安顿当前的餐饭,随意采摘幼苗,得不偿失,反而会耽误全年的生计。这个思想在《礼记·月令》早已道出:“是月也,安萌芽,养幼少,存诸孤。”老天都承认幼孤存活的合法性,人更应该懂得这个道理。不只是春天有初生植物,即使到了仲夏,用作染料的蓝草也尚未长成,仲夏月令第一条即规定:“仲毋□[蓝]以染。”初生的蓝草需丛生,此时可分移栽培,但还不能用于染色。
第四,对水资源的保护。仲春月令第四条写道:“毋□水泽,□陂池、□□。四方乃得以取鱼,尽十一月常禁。” (44) 这里的意图实际上是为了捕获鱼虾,可以看出古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主要还是为了功利目的。
第五,对森林的保护。仲春月令第五条指出:“毋焚山林。”意思是“烧山林田猎,伤害禽兽□虫草木……[正]月尽……”古代有人为了获取猎物,竟借助春天风高,焚烧森林,给森林带来毁灭性的破坏,此条文有效杜绝此类现象。
第六,对矿产资源的保护。季秋月令第二条指出:“毋采金石银铜铁。尽冬。”这时令已经开始霜降,土地都冻结了,地都是藏物的时候,所以矿工要停止劳作,不要再开采金、石、银、铜、铁等地下矿藏。否则逆时节而动,不符合天地的生养规律。此禁令到冬季结束之前都有效。这一条文是新增内容,传统“月令”中没有这一规定,说明汉代矿业在社会生活中已占有一定地位。汉代自景帝以后,由国家统一管理矿山开采、冶炼,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全国设有铁官的地区有46处之多,铁官不仅包括铁矿藏的管理,也包括对其他矿藏的管理。
《四时月令》所说的环境不仅限于人世间的地理,还涉及天文。其条文专门提到主管天文、气象的官职“羲和”“羲叔”“扬谷”等,说明月令的内容是参照了天文知识而制定的。在细小的方面,《四时月令》还注意到微生物环境,如孟春第十一条:“瘗骼貍(埋)骴。骼谓鸟兽之□也,其有肉者为骴,尽夏。”骼指的是鸟兽一类的枯骨,骴则指已死去但身上还保存有肉的鸟兽。由于已到春天,气候变暖,为防止动物死尸污染空气,造成瘟疫传染,对于冬季死亡的鸟类的尸骨要赶紧掩埋。这一规定必须一直执行到夏末。对这一现象,古代社会没有相应的观察工具,人们不可能看到微生物,完全是凭借经验来判断,在知道腐烂动物尸体会对人的生存环境造成一系列破坏以后,古人会做出隔离传染源、注意通风采光等举措,这是一项重要的生存活动。
“生态”的基本含义指的就是“生物之间的系统关联性”,中国古人认识生物圈虽然没达到系统性的高度,可在局部范围内,还是注意到了其“关联性”。如仲春月令第二条写道:“日夜分,雷乃发声,始电,执(蛰)虫咸动,开[户]始□。[先雷]三日,奋铎以令兆民曰:雷□怀任(妊),尽其日。”意思是:“雷当以春□之日发声,先三日奋铎以令兆民,养[雷]且发声。□不戒其容止者,生子□□,必有凶[贰]。”雷声引发蛰虫动,这就是一个关联性的发生,从气候到生物活动之间形成了一个因果链条,这就有了“生态”意义的认知。当然,后一句竟把妇女怀孕也纳入这一连锁反应的过程之中,未免跨度太大,纯属巫术式的比附思维。
中国古代这种保护动植物的意识只限于人的功利范围,并不是出于符合对象自身的目的性的考虑。最典型的说法是对小动物不能宰杀,原因是它们作为食材还不够分量,也还没繁衍出下一代,尚不能为人作持久的贡献,故要保护,这种理由显然很不充分。真正的为动物(包括植物)着想应该是把它们当作与人一样的生命来对待,“非洲圣人”阿尔伯特·施韦泽就说过:“有道德的人不打碎阳光下的冰晶,不摘树上的绿叶,不折断花枝,走路时小心谨慎以免踩死昆虫。” (45) 以神学来提倡环保的先锋林恩·怀特更进一步把对象扩大到所有存在物,说:“我们可以感觉到我们与一条冰川、一个原子微粒或一块螺旋状星云之间的友好情谊。” (46) 当然中国古人受时代的局限,不可能有如此的大视野,但相比于直接毁灭环境生态的做法,这些法令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对自然的保护起到了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