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服色”,贤才有美体

二、 “易服色”,贤才有美体

董仲舒论证了汉朝以尚黑作为“易服色”的合法性根据后,又进一步强调了服制的重要性。什么叫服制?董仲舒说:“度爵而制服,量禄而用财,饮食有量,衣服有制,宫室有度,畜产人徒有数,舟车甲器有禁;生有轩冕之服位贵禄田宅之分,死有棺椁绞衾圹袭之度。虽有贤才美体,无其爵,不敢服其服;虽有富家多赀,无其禄,不敢用其财。天子服有文章,不得以燕公以朝,将军大夫不得以燕将军大夫以朝官吏,命士止于带缘,散民不敢服杂采,百工商贾不敢服狐貉,刑余戮民不敢服丝玄纁乘马,谓之服制。” (9) 可见,服制就是规定与爵位相对应的服色制度,当然还包括相应的车子、冠冕、俸禄、田宅的规定。有了此制度后,上至帝王、将军、大夫,下至百工商贾诸等平民百姓皆有行为的符号标志,从理论上看,社会景观就显得井井有条。

服饰在阴阳五行的布景下也可以成为风水的一部分。《春秋繁露》说:“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故其可适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礼之所为兴也。剑之在左,青龙之象也;刀之在右,白虎之象也;韨之在前,赤鸟之象也;冠之在首,玄武之象也;四者,人之盛饰也。” (10) 董仲舒从天地养人一步就跃到具有礼的意义的服饰,且不是述及一般的意义,而是突出服饰的威严作用,忽从自然、忽从社会且又不是让两者处于同一层次,社会方面只给出一小部分内容,言说跨度之大让人很难寻出其中的逻辑。随着下文的展开,从似乎偏向武力方面、有违儒雅的威仪 (11) ,人们可以看出董仲舒事实上说及服饰的意义是文武兼有的,也就是阴阳皆及。入了天道的理之中,自然的身体及有多种意义的服饰也就既有其各自表现出的意义又要在精神意念上“悬置”这些意义(阳的一面),同时引出被遮蔽的部分(阴的一面)共同参与到生发本原的意义场中去,在服制精神的引发下,身体即能现出身体本身。

董仲舒的改制意在召唤一个美好的社会,这种“治世”的理想是中国传统之一,先秦诸子皆有论述。儒家崇尚“大同”的观念:“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12) 。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为目标,折射出儒家“天下一统”的思想。道家方面,老子提倡“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君,乐其俗”的“小国寡民” (13) ,庄子则主张“织而衣,耕而食”的“至德之世”。两者确实有一脉相承之处,但与儒家的“大同”理想,也有明显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