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五性六情”

三、 安置“五性六情”

人能与禽兽有别,愚钝之人能成为可教之民,源于对人有“五性六情”的基本判断。《白虎通义·性情》指出:“性者,阳之施;情者,阴之化也。人禀阴阳气而生,故内怀五性六情。”五性即五常,也就是仁、义、礼、智、信。其中“仁”为“不忍”,是爱人的情感。“义”为“宜”,是合理的准则。“礼”为“履”,是行为的规范。“智”为“知”,是观察、判断的能力。“信”为“诚”,是专一不移的意志。该篇还将五常之性与五脏、五行、五色、五方捏合在一起。例如:肝的颜色和树木一样都是青的,木的方位为东,象征万物始生,而仁者好生,所以仁同肝、木、青、东相配应。同样,义同肺、金、白、西相配应,礼同心、火、赤、南相配应,智同肾、水、黑、北相配应,信同脾、土、黄、中相配应。通过这种“五行”比附,将本属道德和行为规范的五常,说成和生理特征、自然特征一样,均为天生具有的东西,由此证明“人皆有五常之性”。

六情即喜、怒、哀、乐、爱、恶,均起自人情欲的即时表现。《白虎通义》认为性有仁而情有利欲,因袭了性善情恶的观点。但又不是一味否定情欲,而是认为六情可以“扶成五性”。善性也并非天然完善,尚需加以陶冶,因此需要学习,即“民有质朴,不教不成”(《白虎通义·三教》)。《白虎通义·辟雍》释“学”为“觉”,即“悟所不知”,指出:“学以治性,虑以变情。”学习的作用在于知“道”而觉悟,从而陶冶良好的性情。而体现“五常之道”的典籍就是儒家五经。《白虎通义·五经》指出:“经,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经:《乐》仁,《书》义,《礼》礼,《易》智,《诗》信也。人情有五性,怀五常,不能自成,是以圣人象天五常之道而明之,以教人成其德也。”五经与五常相配应,也进入天人关系的法则体系,从而确立其神圣性与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

对人性的教化,使孝道大行于天下——“孝道之美,百行之本。”(《白虎通义·论九锡》)在此基础上,帝王的统治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固,“亲亲”才能“尊尊”。

(1) 一般认为纬书起源于西汉末期哀、平之际,主要依据是《后汉书·张衡传》的记载:“臣闻圣人明审律历,以定吉凶,重之以卜筮,杂之以九宫,经天验道,本尽于此。或观星辰逆顺,寒燠所由,或察龟策之占,巫觋之言,其所因者,非一术也。立言于前,有征于后,故智者贵焉,谓之谶书。”谶书即讳书。

(2) 伏胜撰,郑玄注:《尚书大传》卷三《周传》,见于《四部丛刊》初编经部,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影印本,第9册。

(3) 司马彪:《后汉书志》,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572页。

(4) 班固:《汉书》,第49、50页。

(5) 同上书,第3007页。

(6) 李善注:《文选》,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4页。

(7) 《四部丛刊》(影印本),第97页。

(8) 王充:《论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55—256页。

(9) 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791页。

(10) 同上书,第807页。

(11) 同上书,第853页。

(12) 冯云鹏、冯云鹓编撰:《金石索》第四册,《石索》(2),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538页。

(13) 沈约:《宋书》,第852页。

(14)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41页。

(15) 同上书,第509页。

(16) 同上书,第419页。

(17) 同上书,第975页。

(18) 参见欧阳摩一《画像石》,沈阳:辽宁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页。

(19) 参见杨爱国《走访汉代画像石》,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53页。

(20) 参见杨爱国《走访汉代画像石》,第36—46页。

(21) 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717页。

(22) 同上书,第1718页。

(23) 班固:《汉书》,第1723—1724页。

(24) 司马迁:《史记》,第1025页。

(25) 班固:《白虎通义》,第352页。

(26) 《白虎通义》受《春秋繁露》的影响很大,思维方式和主要论域几乎都来自董仲舒。

(27) 班固:《白虎通义》,第74页。

(28) 同上书,第213—217页。

(29) 同上书,第213页。

(30) 同上书,第215—216页。

(31) 班固:《白虎通义》,第216—2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