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疾虚幻

一、 疾虚幻

在全书85篇(一篇缺文)中,直接表明与怪异虚幻现象相关的篇目就有“奇怪”“书虚”“变虚”“异虚”“感虚”“福虚”“祸虚”“龙虚”“雷虚”和“道虚”等。 (2) 如在“奇怪篇”中,文章开头有关奇异的记载就有“禹母吞薏苡而生禹”“契母吞燕卵而生契”“后稷母履大人迹而生后稷”。禹、契是难产,是破开他们母亲的背才生出来的;后稷是顺产,正如《诗经》所言,“不坼不副”(不裂胎衣,不伤母体)。对这种现象,儒者的判断是:难产的子孙会遭凶险而死,顺产的子孙则注定能正常死亡,所以前两者的子孙夏桀、商纣被讨伐处死,原来应验的是祖先作恶必遭报应的道理,而后者的子孙周赧王只被夺去城邑,同样印证了因果报应之理。王充认为,“不坼不副”说婴儿出生时不伤及母体是可信的,而破背而出则是荒谬之说。自然界中蝉即是从幼虫复育(开背)而来,以此方式来套圣人的出生未免背离常理。如从母兔因舔公兔的毛导致怀孕,到分娩时又从口中吐出小兔这一现象来推导圣人的出生方式可能比较合理。因为据记载,“禹母吞薏苡”“契母吞燕卵”与母兔舔公兔毛的现象有相似之处,以此来推断圣人从口中生出,在形式上有相合之处,相比之下,“破背而出”这一解释却显得与常理相去甚远。此外,历史上凶死的人很多,难道都是因为其先祖出生时难产?秦亡之际,阎乐逼死了胡亥,项羽又诛杀子婴,难道其先祖伯翳是难产所生?显然儒生们关于顺生顺死、逆生逆死的说法,用夏、商、周三代的先祖的事迹一验证,都是错误的。进一步说,薏苡、燕卵、大人迹都是有形实体,根本没有气的贯注,怎么可以生出由精微之物所构成的人呢? (3) 至此,王充基本上批驳了儒生有关君王先祖怪生及导致其后代报应两种违背常理的传统说法。虽然当中他还承认世上有人从口中生出的可能性,说明王充运用常识破除反常识的逻辑不够彻底,但总体上已能达到推翻所批驳对象的目的。

对这种夸张事实的做法,王充除了以常识来批驳其逻辑的错谬,也试图在更深层次上分析其成因。从著书的目的看,“立奇造异”,为的是“以骇世之人”(《论衡·书虚》),写这些奇谲之书,可显扬自己的名声。从经书的流传历史看,如先秦五经,遭秦火浩劫,至汉朝,已损毁不全,晁错这类人随意附会,以讹传讹,自然给异端之说留下了很多可能的空间。董仲舒作“道术之书,颇言灾异政治所失”(《论衡·对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酿造了谶纬横行,众书失实,华文放流的现象。雕琢文采之风的兴起事实上也是起自虚幻之言的盛行,两种倾向皆是失实之语,但它们能迎合世俗之性,原因是“实事不能快意,而华虚惊耳动心也”(《论衡·对作》)。基于夸大事实、用辞华丽,王充特作《语增》《儒增》和《艺增》来批判充斥于经书中之此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