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令畅通是各种生产、生活顺利进行的保障
诏书开头即指出了当时国家遇到的重要问题,即大自然阴阳不调,风雨失时,加上懒慵百姓不勤于劳作,导致灾害频仍。为了阻止此等颓势,英明君主有必要制定相应的措施来解决全国面临的困难。围绕整个条文,有几大方面体现了国家实行此项政令的决心: (36)
第一,以最高权威的命令来强化。当时名义上最有权力的人物是诏令中提到的“太皇太后”王政君,她是王莽的姑妈,以她作为颁布政令的主体,能起到最大的号召作用。诏令末尾又以“安汉公、宰衡、太傅、大司马”等指向王莽的多样头衔来为本政令从实权上加以确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王莽在奏言中的出现还有一个用处就是解释了设立负责此政令的气象官(羲和)与大农、农部丞职位重叠的原因,在于此项诏令有当下的紧迫性,并且已获得太皇太后的同意,故虽有不足,各级官员仍须以大局为重,配合执行。
第二,设立羲和四子专门负责此诏书的制定、颁布和督查。诏令中有“故建羲和,立四子……时以成岁,致憙……其宜□岁分行所部各郡”句。除“羲和中叔之官初置”外,相关的负责官员还有“监御史、州牧、闾士、[大]农、农部丞”。在《月令诏条》下达的过程中,还设置了一些其他官员,如“中二千石”“二千石下郡太守、诸侯相”“兼掾恽”“敦煌长史护”“护下部都尉”“□隆”“文学史崇”等。这一系列官员的设置,说明实施《月令诏条》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一般形式,而是要获得具体的实效。
第三,《月令诏条》规定了完整的颁布和实施过程。诏令说:“元始五年五月甲子朔丁丑,和中普使下部郡太守,承书从事下当用者,如诏书,书到言。”又:“五月辛巳,羲和丞通,中二千石,二千石下郡太守、诸侯相从事下当用者;兼掾恽。八月戊辰,敦煌长史护行大守事……护下部都尉劝□□隆、文学史崇□□□崇□县,承书从事下当用事者,□……[显见处],如诏书、使者书,书[到]言。”引文中所谓“显见处”指将诏书张贴在人数众多且能够被看到的地方。该《月令诏条》于“元始五年五月甲子朔丁丑”由主管气象的官员羲和直接下达到京师、郡国、州县,诏书到日,立即按规定执行,具体到达敦煌的时间是“八月戊辰”,前后经历了三个月。
第四,《月令诏条》还设有定时检查机制。按诏令内容,每一季末都安排相应的官员来督查当地对月令的执行情况,如第34行:“羲和臣秀,羲中臣充等对曰:尽力奉行。”52行:“羲和臣秀、羲叔臣□等对曰:尽力奉行。”66行:“羲和臣秀,[和]中臣普等对曰:尽力奉行。”82行:“羲和臣秀、和叔[臣]晏等对曰:尽力奉行。”这些官员的表态,使传承下来的“月令”施行有了具体的地域特色。羲和臣秀下辖四子,即“羲中臣充”掌春季,位东方;“羲叔臣□”掌夏季,位南方;“[和]中臣普”掌秋季,位西方;“和叔[臣]晏”掌冬季,位北方。由于敦煌处西部,按规定,应派出掌秋季的“羲和四子”之“和中(仲)”作为使者来具体执行。据《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督查执法时极为严厉:“犯者徙之西海。徙者以千万数,民始怨矣。”由此推断,对《月令诏条》的执行,绝不能随便走过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