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慈心于物
修仙者与自然的亲近从文字上都可以看出其态度,《说文解字》:“仙:长生仙去。从人从山。”《释名》:“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葛洪的修仙理论有着明确的与山川亲近的主张,他的炼丹说在谈到外在环境时更是讲究对自然的选址和呵护,可看出道教有关环境选择的观念很重要。他说:“合丹当于名山之中,无人之地,结伴不过三人,先斋百日,沐浴五香,致加精洁,勿近污秽,及与俗人往来,又不令不信道者知之,毁谤神药,药不成矣。” (53) 风景怡人、清洁安静的环境对修仙者特别有利,一般说来名山大川最符合这两个条件。秀丽的山川,能让人怡情娱性,对修仙者来说,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能较快地提升其功力,因为这样的环境聚集了比一般地方更多的天地日月之精华,在当中修炼,更容易吸收练功所需的精气。虽然都是山,“古之道士,合作神药,必入名山,不止凡山之中”。原因是一般的山不住大神,多是木石精怪、千年老妖、吸血鬼魅这些邪气,对修炼者极为不利。至于“西之道士必入名山”的传统可追溯到近五千年前的黄帝时期。葛洪《抱朴子内篇》卷一八《地真》有这样的记载:
昔黄帝东到青丘,过风山,见紫府先生,受《三皇内文》,以劾召万神,南到圆陇阴建木,观百灵之所登,采若乾之华,饮丹峦之水;西见中黄子,受《九加之方》,过崆峒,从广成子受《自然之经》,北到洪隄,上具茨,见大隗君黄盖童子,受《神芝图》,还陟王屋,得《神丹金诀记》。到峨眉山,见天真皇人於玉堂,请问真一之道。 (54)
引文中涉及许多古代地名,诸如青丘、风山、圆陇、崆峒、洪隄、具茨、王屋、峨眉等,展示黄帝游览多方的过程,其中名山就是一个重要的选择。在葛洪时代被公认对修仙者有利的名山是华山、泰山、霍山、恒山、嵩山、少室山、长山、太白山等27座,这些山有正神居住,不时还可以看到成了地仙的人。山上到处长满了灵芝草,对配制仙药极为有利,还可以帮人躲避灾难。如果不便到这些山上去修炼,找到海中的大岛屿也是一种好去处。对道教来说,山岳之间还有某种精神结构意义,“大荒之内,名山五千,其间五岳作镇,十山为佐”(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其中所谓“镇”具有镇守的意思,而“佐”就是辅佐,合起来就是说选择五岳名山能给道门中人的修炼以安全感,以十山作为辅佐也同样是出自安全方面的考虑。
当然这些山还不是理想的地方,葛洪从古代圣贤听到有两座很少有人知道的山对修炼长生之术最为有利。第一座叫太元山,它极有特色,不顶天,不垂地,不下沉,不上浮;整座山高大险峻,幽远崎岖,到处是黑色灵芝和红色树木,黄金珠宝耸入云端,有一百二十个官秩,官署衙门连绵不绝,排列有序,有一条似玉般的井水从山上源源不断地流出纯美的甘泉,返老还童的道士掬起清泉饮用。另一座叫长谷山,山势幽深崔嵬,灵气缭绕,玉液滋润,山旁有金色的池塘和紫色的房屋。愚蠢的人闯入必死无疑,人道之士登上去,不但不会丧命,而且还会功力大增。从葛洪的描述看,这两座山应该是虚构的神山,它们在现实地理中找不到,而对修道者来说,它给出了一个修炼环境的范本,意思是尽量在可达的山中去寻找类似的地方来修炼,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5)
有人问葛洪,如果道行不够,又沉溺俗务无暇入名山修炼,该如何在乱世中预防不测呢?就此葛洪给出了一种避害环境。他说应该在十二地支的末日,取来十天干中癸日的土,掺和柏叶薰草涂抹在门户,大小一尺见方,这样盗贼就不会来了;或者取市南门的土,岁中申日土以及月中寅日土,混合成人形,放在朝南的朱雀地上,也可以防盗贼。
至于远离人群,“绝迹幽隐”,则是出于更加专业的技术要求。《抱朴子内篇·明本》说:“山林之中非有道也,而为道者必入山林,诚欲远彼腥膻,而即此清净也。”在炼丹时,要求凝神静气,思虑专一,如遇不信道的闲人诽谤,丹药尽毁。即使信道,如不是修习金丹之法,“便强入名山,履冒毒螫,屡被中伤,耻复求还;或为虎狼所食,或为魍魉所杀;或饿而无绝谷之方,寒而无自温之法,死于崖谷” (56) ,危害也很大。这种出自修道者本身的自觉性而主动进入山林,比认定“道在山林”的看法具有更大的保护山林的责任感。
从更精妙的道理看,人有“魂魄”,其他万物有“精气”,两者相通于都具有生命力,由此看来,人有精神,天地万物也应该有精神。葛洪说:
山川草木,井灶洿池,犹皆有精气;人身之中,亦有魂魄;况天地为物之至大者,于理当有精神,有精神则宜赏善而罚恶,但其体大而网疏,不必机发而响应耳。 (57)
人既然与其他存在物有相通之处,作为最有灵性者,人就必须有体恤其同类(他人及自然界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的责任和义务:
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妒胜己,不佞谄阴贼,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 (58)
在此,人对这种主动性尚须有一个审慎的看法,既不能逃避其应有的尊重其他存在物的立场,又不能妄自尊大,随意破坏大自然,掌握好其中的“度”才能做到“福德有成”,对修道者来说更是“求仙可冀也”。
总之,出于自身成仙的目的,修仙者对自然充满了好感和敬意,也就产生了一种对社会发展有益的环境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