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改币制

二、 改币制

王莽规定的另一条与非井田者同样被判“投诸四裔”的罪名是“挟五铢钱,言大钱当罢者”。老百姓之所以要在交易时裹用汉朝通行的五铢钱,源于王莽新朝频繁且随意地更改货币,给社会生活造成了极大混乱,因此老百姓私下仍愿意使用以前的五铢钱。

王莽改币制共进行了四次:第一次改革发生在他即位前的居摄二年(公元7年),在原有五铢钱之外增铸大钱、契刀、错刀。第二次发生在新朝建立后的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及刀币,行宝货制,内容为五物、六名、二十八品。五物指金、银、铜、龟、贝五种币材。六名指金、银、龟、贝、钱、布六种货币的名称。二十八品指在六种货币的基础上按不同质地、不同形态、不同单位分出二十八品,分别为金货一品(黄金),银货二品(朱提银、它银),龟货四品(元龟、公龟、侯龟、子龟),贝货五品(大贝、壮贝、幺贝、小贝、小贝以下),泉 (7) 货六种(小泉、幺泉、幼泉、中泉、壮泉、大泉),布币十种(小布、幺布、幼布、序布、差布、中布、壮布、第布、次布、大布)。如此繁多的名目,换算十分困难,币值无法固定,币种之间比价也不合理,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不方便。一年之后,王莽只能进行第三次改币,废除刚刚施行的二十八品货币,只留小泉值一和大泉五十继续使用。第四次改币发生在天凤元年(公元14年),废除大、小钱,另作货布、货泉两种。货泉直径一寸、重五铢,货布长二寸五分、重二十五铢,但一货布值二十五货泉,货币价值比例不合理。不但没理清以前的币值关系,反而增加了混乱。

这几次改币,每一次新铸的货币质量都比旧货币差,因此每改一次,百姓就要遭受一次盘剥,以致怨声载道。但在高压下,个人敌不过官府,结果主流还是实行新币制,这导致了大批农民和商人纷纷失业,国家经济陷于瘫痪状态。同时又因为买卖田宅、奴婢和私自铸钱等行为,受罚的人不计其数。

撇开改币的社会效果,单从工艺水平看,王莽朝所铸钱币字体优美、铸工精良、造型别致。如民间普遍使用的“六泉”的制作就极为精致,且文字秀丽;“十布”则均模仿战国时平首布钱形态,钱文“货布”二字悬针篆“细小如针,莽钱中之最精”(清代泉学家翁树培《古泉汇考》语),其中大泉五十、一刀平五千等都是珍品。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居摄二年(公元7年)由王莽铸造的“金匮值万”堪称国宝,是古钱五十名珍之一。它的形制犹如一把打开宝藏的金钥匙,上呈方形圈孔,直径2.6厘米,悬针篆书“国宝金匮”四字,旋读;下呈正方形,边长2.5厘米,悬针篆书“直万”二字,顶部有“天府”二字;周身柔润,背面顶部有“蟾宫”二字。该版极为珍贵,至今仅见两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