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太平的图景
《太平经》作为教义,其核心指向就是为现世的人生所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观念层面,道理铺展得愈宽愈好,接受的人就愈多,这也是传世经书的普遍说理方式。《太平经》为世人展现一幅美妙的蓝图:
元气与自然太和之气相通,并力同心,时怳怳有形也,三气凝,共生天地。天地与中和相通,并力同心,共生凡物。凡物与三光相通,并力同心,共照明天地。凡物五行刚柔与中和相通,并力同心,共成共万物。四时气阴阳与天地中和相通,并力同心,共兴生天地之物利。孟仲季相通,并力同心,各共成一面。地高下平相通,并力同心,共出养天地之物。蠕动之属雄雌合,乃共生和相通,并力同心,以传其类。男女相通,并力同心共生子。三人相通,并力同心,共治一家。君臣民相通,并力同心,共成一国。凡事悉皆三相通,乃道可成也。 (5)
《太平经》以“气”贯穿天、地、人三个领域,万物都由三个要素“并力同心”促成,最终达于“道”。世界具体可分为三部分,即自然界、社会和个人。气在天显为“三光”,在地以山川阡陌为纹理,动为“盛衰动移崩合”,在人主要以言语呈现出来。天地合称,即等同于今人所说的自然界,对这领域,《太平经》指出:“天地之性,万物各自有宜,当任其所长,所能为,所不能为者,而不可强也。” (6) 这种天然地秉受了阴阳之气,就好像鱼有了水,木有了土,百姓相其土地而种,万物就能畅茂而长;对社会来说,无埋怨之气,贤明之臣愿为君计,孝顺之子愿为父用,则人间能现太平景象;对个人来说,无郁积之气,得心顺事,则爱家国。这样,由个人到天下,或从天下观个人,都能从“正气”中获得太平的生活。
追其究竟,《太平经》认为天下最大的气就是“众气所系属”的“王气”。它说:“王气所处,万物莫不归王之。” (7) 利用好“王气”,则天和景明,万民归心。通过寄望“王气”,人们可以隐约猜测到《太平经》有某种向世俗最高权势示好的意向。
《太平经》较为具体地指出了“天下”在地理上的两个层次,即华夏和夷狄,并从它们的关系来谈天下的和平相处。《太平经》主张夷狄之人也是可以通道的,所以“毕得天地人及四夷之心,大乐日至,并合为一家,共成一治者也” (8) 。为道之人,有责任将“天师之书”传及夷狄。
“三才”最终要落实到人,人作为世上的“尊贵”者,如能安贫乐道,顺应自然,注重养生,就能得到健康、快乐、自由的生活,如此就能观出天下升平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