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西汉宫殿

二、 西汉宫殿

西汉初年实施休养生息的政策,事事节俭,可统治者从巩固政权的角度,还是大兴土木建成了未央宫,以此来树立新王朝的威严形象。此后,汉武帝时期国力大增,又新建了明光宫、建章宫等建筑。其中,建章宫规模超过未央宫,集朝堂、后宫、园苑于一体,代表着当时居住环境的最高水平。

(一) 未央宫

未央宫位于西汉长安城西南部(即今西安市未央区未央乡),汉高祖七年(前200年)二月,在秦代章台宫的基础上,由萧何主持监造,至高祖九年建成。《史记·高祖本纪》有清楚的记录:

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高祖还,见宫阙壮甚,怒,谓萧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且夫天于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高祖乃说。

从文中可以看出,未央宫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政治主要通过权力来表现,那么,统治者的权力又如何体现呢?除下级执行上级命令这种形式外,很多时候权力是通过实施权力的场所和仪式来彰显的。萧何“非壮而无以重威”就很好地体现了未央宫作为宫殿的这一功利目的。为达到“壮威”的效果,建筑未央宫注意到了以下特征:

一、 雄伟威严。未央宫坐落于长安城地势最高的龙首原上,其布局是“前朝后寝”,“前朝”的主体建筑便是前殿。《三辅黄图》曰:“营未央,因龙首以制前殿。”《西京赋》有:“疏龙首以抗殿,状巍峨以岌嶪。”《水经注·渭水》也记载:未央宫前殿,“斩龙首而营之”,“山即基,阙不假筑”。前殿坐南朝北,是举行重大典礼和朝会之所在,“正殿路寝,用朝群辟”,作为政治活动中心,位于帝都长安的最高点,其凭高御下的意图极为明显。据考古资料,对未央宫前殿遗址测定的结果是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200米,北端位于龙首山丘陵, (10) 与文献记载一致。

宫内殿堂林立,《西京杂记》载未央宫有“台殿四十三,其三十二在外,其十一在后宫”。未央宫的宫墙,东西墙各长2250米,南北墙各长2150米,周长8800米,占地面积约5平方公里,约相当于汉长安城总面积的七分之一。 (11) 宫中“嘉木树庭,芳草如积”(《西京赋》),以正殿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道路,“辇路经营,修除飞阁”(《西都赋》)。宫内宫外无数哨所,“徼道外周,千庐内附”(《西京赋》),“周庐千列,徼道绮错”(《西都赋》)。宫廷戒备森严,“奸宄是防”,“卫尉八屯,警夜巡昼。植铩悬瞂,用戒不虞”(《西京赋》)。

这样,整个宫殿群以山为基,主要宫殿居中央高处,辅助类宫殿则居后并向两侧借势铺开,显得气象不凡,雄浑大气。从后人的评价中都可以看出达到了当初萧何兴建宫殿时的意图,刘敦帧《大壮室笔记》中引元代李好问的话:“予至长安,亲见汉宫故址,皆因高为基,突兀峻峙,萃然山下,如未央、神明、井干之基皆然,使人望之神志不觉森竦。”(《长安志图》卷中)李好问确实捕捉到了未央宫的威严慑人的特征。

此外,高耸的宫殿还能防水、防敌,充分利用了“形胜”的益处。

二、 体天象地。《西都赋》一开始介绍长安宫殿,即指明整体的建制特点在于“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接着说“据坤灵之正位,仿太紫之圆方”。在占尽地利的基础上,充分仿照了天上星座的形体而建。“太紫”指太微、紫微两星座,其中的紫微星座指向的就是未央宫。作为最重要的宫殿,未央宫又称紫宫,延续了秦朝对皇宫的称呼。 (12) 《西京赋》也说:“正紫宫于未央,表峣阙于阊阖。”中国古代天文学分天体恒星为三垣,中垣有紫微十五星,也称紫宫,是天帝的居室。把人间的未央宫称为紫宫,上应星宿,表达出至尊无上的意义。在具体的建筑技术运用上,尽量做到使笨重的体量能够有“飞翔”状。“树中天之华阙”“重轩三阶”(《西都赋》),华阙直入中天,楼台三重之高,最直观显示出与天比肩的意图。“洪钟万钧”似乎往下沉坠,可是“猛虡趪趪”(《西京赋》),猛兽背负着大钟气势非凡,好像张开了双翼。“亘雄虹之长梁,结棼橑以相接”(《西京赋》) (13) ,棼(栋)橑(椽) (14) 相互承接本为壮固,可借如彩虹般的长梁伸向天空,显得更为轻灵。置身其中,“仰福帝居,阳曜阴藏”(《西京赋》),犹如生活在天宫,天晴显象天阴藏形。

围绕着未央宫正殿周围,依照天上群星拱托紫宫的形态,建造了各种各样的离宫高台:“徇以离宫别寝,承以祟台间馆,焕若列宿,紫宫是环。”(《西都赋》)比较著名的宫殿有清凉殿、宣温殿、长年殿、金华殿、神仙殿、白虎殿、玉堂殿、麒麟殿八座,其中清凉殿、宣温殿注意到了实用和天时的变化。宣温殿为武帝时所建,“以椒涂壁,被之文绣,香桂为柱”(《西京杂记》),其中有屏风、羽帐,地面铺厚氍,以供冬天居住。清凉殿则以“玉晶为盘,贮冰同色”(《西京杂记》),为夏季所用。《西京赋》列的八个殿中名与《西都赋》相同的有神仙殿、长年殿、玉堂殿、麒麟殿,其他不同的四个是宣室殿、朱鸟殿、龙兴殿、含章殿。 (15) 这些命名除了顾及实用,也考虑到了升天求仙、祈求吉祥富贵等含义。《西京赋》也指出其他殿环绕正殿的特征:“譬众星之环极。”稍有不同在于“紫宫”换成了“北斗”。

未央宫中的其他殿堂各有特色,没有统一的规定样式,并非正殿的成比例缩小,宫室营造比较灵活,在整体符合“体天象地”的前提下,“殊形诡制,每各异观”,帝王每每“乘茵步辇,惟所息宴”(《西都赋》)于其中,又显示出随心所欲的特点,可见当时宫室营造制度尚不完备。

三、 华丽辉煌。刘邦虽要求宫室不要“过度”,但在具体的营造中,作为皇家建筑,其奢华自然就呈现出来。依《西都赋》的记载,未央宫主殿建筑屋顶有藻井,为“倒茄”的形状,红花披拂。楹柱雕绘,璧玉做基石,华彩斗拱,云花屋梁,雕镂栏杆,彩饰榆板,样样都显得富丽堂皇。 (16)

后宫规模不大,奢侈程度超过天子宫室。那里美貌嫔妃成群,金梯玉阶,到处是宝石珍珠、翡翠珊瑚。椒房殿是皇后居所,其命名极有特色,之所以称椒房,一是以花椒涂墙,“皇后居椒房,以椒涂房,取其温且香也”(《风俗通义》佚文);二是花椒多籽,寓意王朝子孙繁衍无穷,《汉宫仪》曰“皇后称椒房,取其蕃实之义也”。

当然,后宫最著名的是汉成帝时的昭阳殿,“昭阳特盛,隆乎孝成”。《西都赋》介绍后宫时,主要篇幅都用来写昭阳殿,其文曰:

屋不呈材,墙不露形。裛以藻绣,络以纶连。随侯明月,错落其间。金釭衔璧,是为列钱。翡翠火齐,流耀含英。悬黎垂棘,夜光在焉。于是玄墀扣砌,玉阶彤庭,碝磩彩致,琳珉青荧,珊瑚碧树,周阿而生。红罗飒纚,绮组缤纷。精曜华烛,俯仰如神。后宫之号,十有四位。窈窕繁华,更盛迭贵。处乎斯列者,盖以百数。

此殿的特色是梁栋和墙壁都被豪华的饰物遮蔽了,“自后宫未尝有焉”(《汉书·外戚传》),因赵飞燕姐妹在此居住,其事迹为环境增添了更多的色彩,以致《西京杂记》不惜用夸张的语词来渲染其独特性,说昭阳殿有“玉几、玉床、白象牙簟。绿熊席,席毛长二尺余。人眠而拥毛自蔽,望之不能见,坐则没膝。其中杂熏诸香,一坐此席,余香百日不歇。有四玉镇,皆达照无瑕缺”。绿熊席、四玉镇这些宝物大多非人间所有,因其稀有,更见居所和人物的尊贵。

作为西汉的帝宫,未央宫虽金碧辉煌,在西汉末年也难以躲避战火之灾。东汉初年,光武帝下令修缮,虽基本殿堂仍在,但难以恢复往日风采。汉末董卓挟汉献帝西迁长安时,仍然把未央宫作为皇宫。后来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多个朝代也以之为帝王理政之地。到唐朝末年,因战火不断,政治中心东移,未央宫被弃,沦为了废墟。就这样,未央宫结束了它的使命,这个曾作为10个朝代、30多位皇帝的大朝正殿的宫殿,被使用长达360多年,存世1041年,是中国历史上经历朝代最多、存在时间最长的皇宫。

(二) 其他宫殿风采

除未央宫外,西汉还有其他著名宫殿,它们或是在秦宫的基础上改建而成,或是汉武帝朝国力强盛时增建的产物,政治色彩较弱,主要作为皇后、妃子的居处或为游乐憩息之用。

1. 长乐宫

“长乐未央”,汉瓦当常见的文字,既说明汉人的美好愿望,又指出了一个事实,即汉代有两座重要的宫殿——未央宫和长乐宫。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二月,“长乐宫成,丞相已下徙治长安”(《史记·高祖本纪》)。长乐宫是在秦朝兴乐宫基础上兴建起来的。《三辅黄图》说:“长乐宫,本秦之兴乐宫也。高皇帝始居栎阳,七年,长乐宫成,徙居长安城。”又引《三辅旧事》《宫殿疏》曰:“兴乐宫,秦始皇造,汉修饰之,周回二十里。” (17) 《史记·叔孙通列传》也指出:“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宫。”《集解》引《关中记》说:“长乐宫,本秦之兴乐宫也。”长乐宫起先作为皇宫使用,高祖在此布政,高祖九年(前198年),皇宫由长乐宫迁往未央宫,长乐宫被当作太后的临时居所。到汉惠帝时,未央宫正式成为皇帝的居所后,长乐宫也才真正成为太后之宫。王莽时,长乐宫改名为常乐室(《汉书·王莽传》)。因为长乐宫位于整座城的东南部,也就是在未央宫之东,又可称为东宫或东朝。

据考古资料,长乐宫规模也较为宏大,因从秦的离宫改建而成,缺少规划,故形状不太规则,呈长方形,周长达10公里,总面积6平方公里,大小约占长安城总面积的六分之一。

据《三辅黄图》记载:“长乐宫有鸿台,有临华殿,有温室殿。有长定、长秋、永寿、永宁四殿。”又:“前殿东西四十九丈七尺,两序中三十五丈,深十二丈。” (18) 此外,有明渠经过和置铜人也是长乐宫的特征,《水经注·渭水》载:“明渠又东经汉高祖长乐宫北……殿前列置铜人。”殿前列置铜人之制仿秦朝。

2. 桂宫、北宫

桂宫、北宫俱在未央宫北,都属后妃之宫,《汉书·平帝纪》记载,孝成皇后曾居北宫,哀帝皇后传氏曾住桂宫。

据《西京杂记》,桂宫建于汉武帝时期,因宫中有以“宝”字为名的四件家具:七宝床、杂宝桉、厕宝屏风、列宝帐,又被称为“四宝宫”。桂宫规模较大,周回十余里,有“紫房、复道,通未央宫”(《汉书》),《三辅黄图》引《三秦记》说其“中有明光殿,皆金玉珠玑为帘箔,处处明月珠,金戺玉阶,昼夜光明” (19) ,西至神明台。

北宫因位于未央宫北而得名。《三辅黄图》载:北宫“近桂宫……周回十里。高帝时制度草创,孝武增修之” (20) 。《汉书》记载,汉武帝曾在北宫“礼神君”(《汉书·郊祀志》)和“游戏”(《汉书·东方朔传》)。又据《玉海》,北宫有画堂,绘有九子母壁画,为后妃企盼多子之意。

3. 建章宫

经过西汉前期的休养生息,随着国力的加强,汉武帝不再拘泥于前朝多方面俭约的习惯,开始大兴土木,增建了桂宫、明光宫和建章宫。其中建章宫的工程最为浩大,超过了未央宫和长乐宫的规模,突破了萧何定下的后代不敢逾越开国宫制的规矩。建章宫建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三辅黄图》载:“(建章宫)周二十余里,千门万户,在未央宫西、长安城外。”可见其规模壮观。建章宫中有骀荡、馺娑、枍诣、天梁、奇宝、鼓簧等宫,还有许多小宫,其命名取自宫殿特点,如:“馺娑宫……马行迅疾,一日之间遍宫中,言宫之大也。……天梁宫,梁木至于天,言宫之高也。”(《三辅黄图》)又有玉堂、神明、鸣銮、奇华、铜柱、函德等26殿。这些宫殿都属建章宫,都是帝王游息之所,如汉武帝就常在建章宫置酒宴饮,后来的汉昭帝也常居建章宫,有时它几乎就等同于皇宫。

造建章宫还有一个直接原因。很多文典记载,柏梁台发生火灾后,汉武帝听信越巫有关大宫殿可以压制火害的说法,于是开始造当时最大的宫殿——建章宫。《西京赋》曰:“柏梁既灾,越巫陈方。建章是经,用厌火祥。营宇之制,事兼未央。”有关大屋压火的事,《史记·封禅书》说是越俗,意思差不多,其文曰:“越俗有火灾,复起屋必以大,用胜服之。”此外,越俗还影响到整个宫殿的建筑风格,《史记·封禅书》载“其东则凤阙”,《西都赋》也说建章宫内“设璧门之凤阙,上觚棱而栖金爵”,《西京赋》介绍建章宫“阊阖之内,别风嶕峣”,《三辅黄图》说建章宫“正门曰阊阖,高二十五丈。”这些文本中的“凤阙”“阊阖”,就是来自吴越的称呼。《说文·门部》曰:“阊,天门也。楚人名门曰阊阖。”《吴越春秋·卷四》载:“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可见,“阊阖”来自吴越对通风门的命名。至于“凤阙”,据有关学者研究 (21) ,脱胎于吴越人在阊阖门上装的“相风乌”(古代乌形风向仪)的造型。

为了镇压火气,依照水能克火的五行之理,汉武帝在建章宫主殿的西北部开凿了著名的太液池,其水源引自昆明池。《史记·封禅书》载:“于是作建章宫……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命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其南有玉堂、璧门、大鸟之属。”这样,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加一人工湖,开创了中国古代园林中的“一池三山”模式。池中有各种游船,《西京杂记》卷六:“太液池中有鸣鹤舟、容与舟、清旷舟、采菱舟、越女舟。”帝王在此流连忘返:“成帝常以秋日与赵飞燕戏于太液池。以沙棠木为舟,以云母饰于鹢首,一名云舟。又刻大桐木为虬龙,雕饰如真,夹云舟而行。”(《三辅旧事》)

对于太液池的美景,《西都赋》这样描述:

前唐中而后太液,揽沧海之汤汤。扬波涛于碣石,激神岳之 。滥瀛洲与方壶,蓬莱起乎中央。于是灵草冬荣,神木丛生,严峻崔崒,金石峥嵘。抗仙掌以承露,擢双立之金茎……庶松乔之群类,时游从乎斯庭。实列仙之攸馆,匪吾人之所宁。

此类人间仙境,大大迎合了汉武帝求仙的心理需要。赋中的承露盘,建在神明台上,《三辅故事》记曰:“建章宫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神明台是汉武帝祭神仙之处,铜盘玉杯捧在铜铸仙人舒开的掌上,以承接甘露,据说如和玉屑服下,人即可以升仙,因而为汉武帝所青睐。

除了宏大、求仙,汉武帝的“天下观”还表现在“博物”上。在太液池畔,他尽力搜罗植物和禽鸟:“太液池边皆是雕胡(茭白之结实者——引者,下同)、紫(葭芦)、绿节(茭白)之类……其间凫雏雁子,布满充积,又多紫龟绿鳖。池边多平沙,沙上鹈鹕、鹧鸪、、鸿鵕,动辄成群。”(《西京杂记》)有了这么好的人工自然,又招来了更多物类,《汉书·昭帝纪》载,始元元年(前86年)春二月,有“黄鹄下建章宫太液池中”,为此汉昭帝作歌一曲:“黄鹄飞兮下建章,羽肃肃兮行跄跄,金为衣兮菊为裳;唼喋荷荇,出入蒹葭,自顾菲薄,愧尔嘉祥。”

4. 甘泉宫

甘泉宫因处于甘泉山而得名。早在秦时已有甘泉宫,建在渭河南面。汉代甘泉宫则建在渭河北面,因在云阳县里,又称云阳宫,是汉武帝以秦林光宫改建而成,为的是“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也” (22) 。《三辅黄图》载:“汉武帝建元中增广之,周十九里。” (23) 《三辅黄图》又引《遁甲开山图》说,汉武帝在甘泉宫建前殿。和未央宫一样,前殿被赋予重要功用,是主体建筑,也称为紫殿或紫宫,以象天,极为宏伟,扬雄为此写《甘泉赋》歌颂:“前殿崔巍兮,和氏玲珑。炕浮柱之飞榱兮,神莫莫而扶倾。闶阆阆其寥廓兮,似紫宫之峥嵘。”《西京杂记》载,“成帝设云帐、云幄、云幕于甘泉紫殿” (24) ,所以人们又称之为“三云殿”。

甘泉宫包括竹宫、高光宫、长定宫、通天台、通灵台等台殿。

因为建在山上,出现过灵芝,古人就认为这是一处充满灵气的地方。其中,风景最美之处当数以竹子为材料建成的竹宫,《三辅黄图》载:“竹宫,甘泉祠宫也,以竹为宫,天子居中。”即是皇帝的寝宫。汉武帝在甘泉祭祀时,夜间出现神光如流星般停止在祭坛的上空,于是“天子自竹宫而望拜”(《汉书·礼乐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