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田园诗的环境美学思想
随着儒家正统地位的松动以及汉代经纬学的式微,魏晋玄学逐渐成为显学。玄学的自由表达使魏晋人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向外发现了山水自然。内外两个世界的融通使山水自然成了真正的审美对象,这对环境审美来说是一个重大事件。在此之前人们有各种审美存在,但与环境的关系主要停留在认知及构建阶段,并没有发展出独立而又纯粹的环境审美现象。
玄学的思想对话把情感引导出来以后,有一种世俗化的倾向。世俗化有两条途径:一是走入社会,一是走向自然。因为玄学天然与道家的亲近,必然排除在社会领域寻找得以表现情感的方式,于是玄学家们就把目光投向了自然。受玄学影响极深的一批诗人起先写的是玄言诗,等到投入自然的生活转向出现以后,其诗歌内容的玄学色彩也逐渐淡化,玄理逐渐被自然风光的描述代替,六朝时期也就出现了大量田园诗和山水诗。田园诗的代表人物是陶渊明,而山水诗的代表人物则是谢灵运。
陶渊明践行出了一个在古代农耕社会中可能有的理想环境,整个过程最终在诗中呈现。他的诗主动地贴近大地,体验劳作的艰辛,从诗中包括创作行为本身可看出他的生活并没有被穷困和单调压垮,而是在“诗化生活”或“生活诗化”中得到升华。诗人拥有“言”的能力,他不是那类“不能言”的农夫,他能给周围以价值,点亮其存在,让农村生活提升为诗,挖掘扩大乡村生活的意境。在陶渊明之前,乡野仅是作为自然的风光被接纳,成为山水诗的一部分内容,人们的耕种则作为另一类生活内容,两者没能像在陶诗那样如此集中地结合为一体。把农耕生活特别是田野景象纳入自然风光呈现在诗中,此类诗称为田园诗 (1) ,陶渊明开了这种诗风的先河。
循着他的诗文及史料记载,后人可以大致复现他的生活轨迹和思想感情。从环境美学的角度 (2) ,即他生活的所在和体验,可集中为环境的问题,包括周遭的风光、与人相处的情状和内在的心境,通过这“三境”可看出其生存的整体特征和可能的细貌。田园诗的写作,成为陶渊明生命最灿烂之所在。从田园诗入手,可以看出陶渊明所营造的生活之境和心境的可能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