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失序及补正

三、 世界的失序及补正

董仲舒在表明世界总体失衡的态势下分五种情形进行表述。他先描述五行观下的正常秩序,分别是:

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劝农事,无夺民时,使民,岁不过三日。行什一之税,进经术之士。挺群禁,出轻系,去稽留,除桎梏,开门阖,通障塞,恩及草木,则树木华美。而朱草生,恩及鳞虫,则鱼大为。鳣鲸不见,群龙下。

火者夏,成长,本朝也。举贤良,进茂才,官得其能,任得其力。赏有功,封有德。出货财,振困乏。正封疆,使四方。恩及于火,则火顺人而甘露降。恩及羽虫,则飞鸟大为,黄鹄出见,凤凰翔。

土者夏中,成熟百种,君之官。循宫室之制,谨夫妇之别,加亲戚之恩。恩及于土,则五谷成而嘉禾兴,恩及裸虫,则百姓亲附,城郭充实,贤圣皆迁,仙人降。

金者秋,杀气之始也。建立旗鼓、杖把旄钺,以诛贼残,禁暴虐,安集,故动众兴师,必应义理。出则祠兵,入则振旅。以闲习之,因于搜狩。存不忘亡,安不忘危。修城郭,缮墙垣,审群禁,饬兵甲,警百官,诛不法。恩及于金石,则凉风出。恩及于毛虫,则走兽大为,麒麟至。

水者冬,藏至阴也。宗庙祭祀之始,敬四时之祭,禘祫昭穆之序,天子祭天,诸侯祭土,闭门闾,大搜索,断刑罚,执当罪,饬关梁,禁外徙。恩及于水,则醴泉出。恩及介虫,则鼋鼍大为,灵龟出。 (41)

世界失序则表现为:

木者……人君出入不时,走狗试马,驰骋不反宫室,好淫乐,饮酒沉湎,纵恣不顾政治。事多发役,以夺民时;作谋增税,以夺民财;民病疥搔、温体、足胻痛。咎及于木,则茂木枯槁,工匠之轮多伤败,毒水渰群,漉陂如渔。咎及鳞虫,则鱼不为,群龙深藏,鲸出现。

火者……人君惑于谗邪,内离骨肉,外疏忠臣,至杀世子,诛杀不辜,逐忠臣,以妾为妻,弃法令,妇妾为政,赐予不当,则民病血壅肿、目不明。咎及于火,则大旱,必有火灾,摘巢探鷇,咎及羽虫,则飞鸟不为,冬应不来,枭鸱群鸣,凤凰高翔。

土者……人君好淫佚,妻妾过度,犯亲戚,侮父兄,欺罔百姓,大为台榭,五色成光,雕文刻镂,则民病心腹宛黄、舌烂痛。咎及于土,则五谷不成,暴虐妄诛,咎及裸虫,裸虫不为。百姓叛去,贤圣放亡。

金者……人君好战,侵陵诸侯,贪城邑之赂,轻百姓之命,则民病喉咳嗽、筋挛、鼻鼽塞。咎及于金,则铸化凝滞,冻坚不成,四面张罔,焚林而猎。咎及毛虫,则走兽不为,白虎妄搏,麒麟远去。

水者……人君简宗庙,不祷祀,废祭祀,执法不顺,逆天时,则民病流肿、水张、痿痹、孔窍不通。咎及于水,雾气冥冥,必有大水,水为民害。咎及介虫,则龟深藏,鼋鼍呴。 (42)

综合这五种“不顺”的境况,以“王者”作为各种境域动力发出者的代称,上述文字则可集中表达为:

王者与臣无礼,貌不肃敬,则木不曲直,而夏多暴风,风者,木之气也,其音角也,故应之以暴风。王者言不从,则金不从革,而秋多霹滦,霹滦者,金气也,其音商也,故应之以霹滦。王者视不明,则火不炎上,而秋多电,电者,火气也,其音征也,故应之以电。王者听不聪,则水不润下,而春夏多暴雨,雨者,水气也,其音羽也,故应之以暴雨。王者心不能容,则稼穑不成,而秋多雷,雷者,土气也,其音宫也,故应之以雷。 (43)

董仲舒所借鉴的理论来自《吕氏春秋》《管子》等阴阳五行学说所定下的基调,具体的细节是否能一一应验,并不重要,只要这个文化圈中的人相信其存在,这就有了意义,故追索的意义也就不能限于只在看阴阳五行所布设的景象是否能在有形的世界中能找到对应物。当然这些物象也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每一类别的情状的表述极为严谨,既没有重复也没有赘语,各物象之间联络紧密,且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加上五行各行的顺逆转化界限分明,从这种图式中人们自然就会感受到五行的警戒力量。如要具体展开更复杂的义理,这些物象也须围绕五行之意铺设,不能独立“发言”。如对五行失序的情状,还可以从五行之间的“相干”理解。“五行相干”的具体情形是这样的:

火干木,蛰虫蚤出,蚿雷蚤行;土干木,胎夭卵毈,鸟虫多伤;金干木,有兵;水干木,春下霜。

土干火,则多雷;金干火,草木夷;水干火,夏雹;木干火,则地动。

金干土,则五谷伤有殃;水干土,夏寒雨霜;木干土,裸虫不为;火干土,则大旱。

水干金,则鱼不为;木干金,则草木再生;火干金,则草木秋荣;土干金,五谷不成。

木干水,冬蛰不藏;土干水,则蛰虫冬出;火干水,则星坠;金干水,则冬大寒。 (44)

总共20种的排列穷尽了五行各行之间“相干”的各种可能性。至于为什么“火干木”与“木干火”的结果不一样,恐怕阴阳家本人也说不清楚。但它有形式完整的意义,阴阳五行很多内容就是依靠已有形式的完整性推衍出来的。

那么,五行失序如何补正呢?变救的办法有:

五行变至,当救之以德,施之天下,则咎除;不救以德,不出三年,天当雨石。木有变,春凋秋荣,秋木在,春多雨,此繇役众,赋敛重,百姓贫穷叛去,道多饥人;救之者,省繇役,薄赋敛,出仓谷,振困穷矣。火有变,冬温夏寒,此王者不明,善者不赏,恶者不绌,不肖在位,贤者伏匿,则寒暑失序,而民疾疫;救之者,举贤良,赏有功,封有德。土有变,大风至,五谷伤,此不信仁贤,不敬父兄,淫泆无度,宫室荣;救之者,省宫室,去雕文,举孝悌,恤黎元。金有变,毕昴为回三覆,有武,多兵,多盗寇,此弃义贪财,轻民命,重货赂,百姓趣利,多奸轨;救之者,举廉洁,立正直,隐武行文,束甲械。水有变,冬湿多雾,春夏雨雹,此法令缓,刑罚不行;救之者,忧囹圄,案奸宄,诛有罪,搜五日。 (45)

上述从天下失序到相应救助方法,其思路俨然是程式化的,人们可以从各种征兆中找出属于哪种五行的“变至”,从而断定该如何应对。董仲舒将“德性”作为恢复整个混乱秩序意义核心的出发点,且“德性”由一个现世中的“王者”来承担,这种理解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 (46) “王者”的指向是明确的,董仲舒结合儒学与阴阳五行即是取前者的责任感和后者的灵活性从而以达到能入世的实用理性的意图,而这个世界秩序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与王者的德性具有必然性关系,故必须把“王者”当作所有动力发出者的代表。德是道在人间世的另一表现形态,践德行不仅仅是死守一些道德律条,最重要的是要把德性放在更大范围中看是否能激活整个心性。事实上,阴阳五行就是依照“中和”来处理情性的失序状态的。

“中和”作为心性拿捏重要的目标,历代圣贤大多为此花费毕生精力来调和内在和外在世界以取得各种关系的平衡。“中和”在其他精神现象中的表述都借助微妙的心理来把握,在阴阳五行的视野下得以有更富质感的展现,这也是阴阳五行的独特之处。同样,“中和”之美在阴阳和五行中也能找到相应的具体表现方式。

(1)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7页。

(2) 班固:《汉书》,第1915页。

(3)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第19页。

(4) 司马迁:《史记》,第1170页。

(5) 班固:《汉书》,第1915页。

(6) 在董仲舒的三统学说体系中,还有一种“三等”(或称“三世”)说,可视为其三统说的一种别传。

(7) 《孟子·公孙丑章句下》。萧汉明在探究《道德经》对五行框架动态功能的运用中,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种以五行相胜说建构的道德仁义礼五种社会形态递相取代的历史观,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自成体系的历史循环论,并且认为道德仁义礼五种社会形态大体反映了中国历史跨入文明门槛前后五千年政治文化的状况,其中所谓道治德治是典型的原始社会,仁治是原始社会后期私有观念出现的结果,义治反映了阶级社会的萌芽,而礼治则标志着阶级社会的成熟。参见其《阴阳:大化与人生》一书。

(8) 班固:《汉书》,第1915页。

(9)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第221—222页。

(10)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第151页。

(11) 因为“文德为贵,而威武为下”(《春秋繁露·服制像》),故然。

(12) 《孔子家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0页。

(13) 《易传·系辞下》所谓“包牺氏之王天下”,只是一种时代的象征,并无“王”的实际。透过表面的叙述八卦起缘的文字,那种结绳而治、为网为罟、以渔以猎的原始社会生活,还是依稀可辨。在此可与老子设计的理想社会相参。

(14)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第101页。

(15)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第156页。

(16) 同上书,第444页。

(17)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第446页。

(18) 同上书,第446—447页。

(19) 同上书,第447页。

(20) “不和”也可以从境域中来表达:“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见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21)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第447页。

(22) 《诸子集成·论语正义》,第9页。

(23) 杨天宇:《乐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646页。

(24) 左丘明:《国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12页。

(25)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第361页。

(26) 同上书,第341页。

(27)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第338页。

(28) 同上书,第328页。

(29) 同上书,第339页。

(30) 经权关系即主次、通变关系。

(31)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第327页。

(32) 同上书,第362页。

(33)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3—34页。

(34) 周敦颐:《周濂溪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3页。

(35) 同上书,第2页。

(36)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第362页。

(37) 参见庞朴《稂莠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69页。

(38)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第424页。

(39)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第424—425页。

(40)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第467页。

(41)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第371—380页。

(42)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第371—381页。

(43) 同上书,第387—389页。

(44)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第383—384页。

(45)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第385—386页。

(46) 情性与王者、天下事相联,在古人眼里是顺理成章的事,《汉书·董仲舒传》就记有:“仲舒对曰:‘陛下发徳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