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环境保护的官职和立法

四、 设立环境保护的官职和立法

秦统一后,出现很多荒地,秦朝设田啬夫管理国有土地,设苑啬夫管理苑囿园池,这两类官员分别称为畴官和苑官。据金少英的《秦官考》,秦代还设有林官、湖官、陂官,以及负责管理山林川泽的啬夫。

汉代沿袭秦制,为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同样设苑官、林官、湖官、陂官, (59) 他们又都由更高阶的少府领导。《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凡山泽陂池之税,名曰禁钱,皆属少府。” (60) 汉武帝时设水衡都尉,主管上林苑,有五位副官,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掌上林苑。”后来权力扩大,连农田水利、造船都管,与少府几乎平起平坐。王莽新政后,改水衡都尉为予虞。东汉时不再设职,其所管事归少府。

现存最早保护环境的律法是《秦律十八种》中的《田律》,有关环境保护内容的文字,主要是:“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麇卵谷,毋毒鱼鳖,置井罔,到七月而纵之。”

由于汉代继承了秦律,可以推定,同样有对山丘、陆地、水泽以及园池、草木、禽兽、鱼鳖等的保护内容,如西汉宣帝元康三年(前63年)夏六月,就曾下过一道诏书:“令三辅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弹射飞鸟,具为令。”(《汉书·宣帝纪》)

(1) 娄敬主张定都关中的理由主要有两条:一是关中“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二是“膏腴之地”(《史记·刘敬列传》)。最后张良重申了娄敬的两条意见,谈及洛阳地盘小,“田地薄”,关中沃野千里,地势易守难攻,进一步稳定了刘邦的决心(《史记·留侯世家》)。

(2) 范晔:《后汉书》,第2228页。

(3) 王仲殊以为此“七里”当为“一里”之误。参见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0页。

(4) 司马迁:《史记》,第268页。

(5) 班固:《汉书》,第3064页。

(6) 范晔:《后汉书》,第18页。

(7) 同上书,第555页。

(8) “帝常登永安候台,宦官恐其望见居处,乃使中大人尚但谏曰:‘天子不当登高,登高则百姓虚散。’自是不敢复升台榭。”(《后汉书·宦者列传·张让》)

(9) 傅毅《洛都赋》中写洛阳:“寻历代之规兆,仍险塞之自然。被昆仑之洪流,据伊洛之双川。挟成皋之岩阻,扶二崤之崇山。砥柱回波缀于后,三涂太室结于前。镇以嵩高乔岳,峻极于天。”从军事角度看,洛阳山势险峻,也具有较好的防护位置。

(10) 刘叙杰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404页。

(11) 参见刘庆柱、李毓芳《汉长安城》,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12) 《三辅黄图》记咸阳宫“端门四达,以制紫宫,象帝居”,可见秦皇宫也称为“紫宫”,至汉已是传统。

(13) 《西都赋》表述为“抗应龙之虹梁。列棼橑以布翼,荷栋桴而高骧”,语意相当。

(14) 栋椽配置,符合“大壮”卦象,陈梦雷《周易浅述》解释为:“栋,屋脊,乘而上者;宇,椽也,垂而下者,故曰,上栋下宇。风雨动于上,栋宇覆于下,雷天之象,又取壮固之意。”

(15) 据《三辅黄图》,外殿有名字的有27座。

(16) 《三辅黄图》记叙前殿与《西都赋》大致相同,其文曰:“以木兰为棼橑,文杏为梁柱,金铺玉户,华榱璧珰,雕楹玉磶,重轩镂槛,青琐丹墀,左墄右平。黄金为壁带,间以和氏珍玉,风至其声玲珑然也。”

(17) 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第127页。

(18) 同上书,第128页。

(19) 同上。

(20) 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第161页。

(21) 参见吴郁芳《建章宫与东南文化》,《文博》1992年第2期。

(22) 《二十四史全译·汉书》,第455页。

(23) 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第163页。

(24) 葛洪:《西京杂记》,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42页。

(25) 贾谊《过秦论》中有秦朝“堕名城”的说法,《史记集解》引应邵的解释曰:“坏坚城,恐人复阻以害己也。”汉则大修城郭,在地方上建立起一个个牢固的统治据点。汉六年(前201年),汉高祖“令天下县邑城”(《汉书·高帝纪》),即命令全国所有县城一律修筑城垣。

(26) 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1页。

(27) 《史记·货殖列传》说:“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三河之内,成千上百年,帝王都围绕着黄河流域建都,故历史极为久远。

(28) 范晔:《后汉书》,第2002页。

(29) 陈梦家:《汉简缀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9页。

(30) 参见徐国龙论文《北方长城沿线地带秦汉边城初探》,载《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33页。

(31) 参见刘庆柱、李毓芳《汉长安城》,第161页。

(32) 参见刘庆柱、李毓芳《汉长安城》,第42页。

(33) 刘庆柱、李毓芳:《汉长安城》,第44—45页。

(34) 徐卫民:《秦都城研究》,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9页。

(35) 李善注:《文选》,第79页。

(36) 如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以冶铁致富的大商人孔氏被迁往南阳,“大鼓铸,规陂池,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并与南阳“游闲公子”交往,因而名气更大,盈利更多。

(37) 班固:《汉书》,第2699页。

(38) 范晔:《后汉书》,第751页。

(39)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40页。

(40) 《二十四史全译·晋书》,第578页。

(41) 司马迁:《史记》,第1203页。

(42) 范晔:《后汉书》,第2493页。

(43) 范晔:《后汉书》,第2495页。

(44) 《二十四史全译·汉书》,第1408—1409页。

(45)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长沙: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1页。

(46) 据陈高佣所绘《秦汉天灾人祸关系图》,元鼎元年以后,天灾的损害超过人祸。

(47) 班固:《汉书》,第130页。

(48) 同上。

(49) 严可均辑:《全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59页。

(50) 曾延伟:《两汉社会经济发展史初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1页。

(51) 班固:《汉书》,第960页。

(52) 同上书,第2138页。

(53) 班固:《汉书》,第1344页。

(54) 同上书,第2201页。

(55) 同上书,第2572页。

(56) 如地皇四年(23年),又出现“青、徐大饥,寇贼蜂起”(《后汉书·刘盆子传》),可见青、徐是事故的多发地。

(57) 在龙首渠的开凿中,首创井池法。后推广到甘肃、新疆等地,称为坎儿井。这种方法对改善干旱地区的生产条件,发挥了巨大作用。

(58) 班固:《汉书》,第144页。

(59) 此制度沿袭至清朝。

(60) 徐天麟:《东汉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