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武帝末年的溃败

一、 自然灾害与武帝末年的溃败

由于有文景之治的积累,加上个人的雄才大略,汉代到武帝时期,国家实力达到了空前强盛的地步。可是到了武帝晚年,长期的边疆战争和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加上频繁严重的自然灾害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致命打击,天下竟出现了“人复相食”(《汉书·食货志上》)、“户口减半”(《汉书·昭帝纪》)的衰败局面。

就自然灾害而言,武帝在位54年(前144—前87年),其间发生各类灾害就达43次,数量和受灾程度在西汉各朝中居首位。研究者发现,元鼎元年(前116年)以后,灾害又来得特别密集和凶险。 (46) 自然灾害主要表现有:

水灾。黄河作为一条灾难之河,元光三年(前132年)东郡白马的瓠子堤发生大决口,引起了极大灾情,这是有史记载以来黄河所发生的1500多次溃决中的一次特大灾害,“菑梁楚、破曹卫,城郭坏沮,蓄积漂流,百姓木栖,千里无庐,令孤寡无所依,老弱无所归”(《盐铁论·申韩》),政府治水不力,虽花费巨大,却无功效,泛滥时间竟长达20多年,至元封二年(前109年)才把当初的决口堵住。元鼎二年(前115年),黄河在山东段水灾为害亦十分严重。“是时山东被河灾,及岁不登数年,人或相食,方二三千里。”(《汉书·食货志下》)早在这年春天,就发生“大雨雪”(《汉书·武帝纪》),其程度“平地厚五尺”(《汉书·五行志中之下》)。这场大雨雪,破坏了春耕生产的顺利进行。到夏天,“大水,关东饿死者以千数” (47) 。到秋天,水灾祸及江南地区,武帝为此忧惧不安,下诏说:“今水潦移于江南,迫隆冬至,朕惧其饥寒不活。”(《汉书·武帝纪》)这一年从春到秋,水灾遍及关东、山东和江南等到地,汉武帝不得不组织救灾,并听任饥民到处流散就食,以此来缓和社会矛盾。

冰雹。元鼎三年(前114年)夏四月,“雨雹,关东郡国十余饥,人相食” (48)

旱灾、蝗灾。从元鼎五年(前112年)起,旱灾、蝗灾交替出现或者并发为害。首先,这一年秋天就发生了一次蝗灾。之后,元封元年(前110年)至元封四年(前107年)连续四年出现干旱,其中元封四年旱灾最为厉害,以致“民多暍死”(《汉书·武帝纪》)。接着又是蝗灾,从元封六年(前105年)至太初三年(前102年)连续四年发生蝗灾,其中太初元年(前104年)波及的范围极大,从关东一直肆虐到敦煌,“关东蝗大起,飞,西至敦煌”(《资治通鉴·汉纪》)。旱灾和蝗灾并发主要出现在元封六年(前105年)夏、秋。此后又是旱灾、蝗灾交替出现。天汉三年(前98年)夏,大旱。太始二年(前95年)秋,旱灾。征和元年(前92年)夏,又大旱。可怕的干旱造成的伤害尚未平息,接着又是两次蝗灾,它们分别出现在征和三年(前90年)秋和四年(前89年)夏。

这些灾害,使得农业经济特别是小农经济的遭到巨大破坏,“城郭仓库空虚,民多流亡”(《史记·万石张叙列传》),“官旷民愁,盗贼公行”(《汉书·石奋传》)。对这种情况,诗中描述道:“阳风吸习而熇熇,群生闵懑而愁愦。陇亩枯槁而允布,壤石相聚而为害。农夫垂拱而无为,释其耰锄而下涕。” (49) 人口大幅度减少,武帝初人口约3000万,至武帝末期,人口数只剩“二千五百万左右,四十年间人口减少五百万以上” (50) 。整个灾情一直延续到昭帝初期,从始元四年(前83年)的诏书可看出情况还没好转,诏书中说:“比岁不登,民匮于食,流庸未尽还。”(《汉书·昭帝纪》)

对自然灾害,汉武帝本人是有所认识和警醒的。元鼎五年(前112年),汉武帝看到“间者河溢,岁数不登”(《史记·封禅书》),他从自身的德性不足找原因,说他自己“德未能绥民,民或饥寒,故巡祭后土以祈丰年。……朕甚念年岁未咸登”(《汉书·武帝纪》)。能体恤天下百姓生活并为其祈福,说明最高统治者作为人还是有良心道德的。宣帝即位时,要为武帝改庙乐,长信少府夏侯胜对汉武帝晚年发生的“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的情况颇有微词,认为“亡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汉书·夏侯胜传》),这也可以说明统治阶层对武帝末年这段历史一直耿耿于怀,表面虽都是自然之祸,可当权者认为人事也脱不了干系,后代人必须从中吸取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