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为后世则”

一、 “永为后世则”

这一思想从西汉初年贾谊上书文帝就已见端倪。贾谊针对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匈奴扰边侵掠诸等内忧外患的国情,在其向文帝所献《治安策》中说:“今世以侈靡相竞,而上亡制度,弃礼谊,捐廉耻,日甚,可谓月异而岁不同矣。……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虑不动于耳目,以为是适然耳。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 (23)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等儒生同样是为世俗献策:“今上即位,招致儒术之士,令共定仪,十余年不就。或言古者太平,万民和喜,瑞应辨至,乃采风俗,定制作。” (24) 儒家风化世人的主要渠道是礼制。礼制不是停留在一些外在的行为方式上,而是对人们思维习惯和内在世界都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和安置。《白虎通义》所要表达的就是站在国家的高度,“永为后世则”(《后汉书·杨终传》),向世人展示一套有所凭依的思想指导和行为准则。

作为一项国家设立典籍行为,它最先确保的是政权的合法性。与一般的思路一样,它视最高行政长官皇帝为神圣天意代言人。天,在古人的心目中,至高至尊,至大至圣,有绝对的权威性。“天者,何也?天之为言镇也。居高理下,为人镇。” (25) 董仲舒所言更明确:“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春秋繁露·顺命》) (26) 日月仅是天的帮手:“日月所以悬昼夜者何?助天行化,照明下地。”(《白虎通义·日月》)天为王之父:“王者所以祭天何?缘事父以事天也。”(《白虎通义·郊祀》)天有如此之威望,作为天之子的帝王当然也具有不可置疑的地位,天下百姓都必须服从天子的统治:“受命之君,天之所兴,四方莫敢违。”(《白虎通义·文质》)天以气贯注人间,五行是天生万物的材料,整个世界发展过程都是由最高的天神安排的。天造就了人,人事事模仿天,天人相互感应。作为天下人的表率,天子的行为好坏直接影响到天下的兴衰。天下大治,世间有祥瑞之物出现以嘉赞天子治国有方:“天下太平,符瑞所以来至者,以为王者承天统理……故符瑞并臻。”(《白虎通义·封禅》)如天下大乱,则相应的就有各种灾异现世,此时天子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天所以有灾变何?所以谴告人君,觉悟其行,欲令悔过修德,深思虑也。”(《白虎通义·灾变》)天子如不能行德政使民安乐,天即可剥夺其权力。这样,规定了天子的权力与责任,使天子的地位在人们的心目中更为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