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修治的具体实践

第二节 环境修治的具体实践

汉初国力尚弱、政权未稳,除安定国内的民心以外,处理好四邻的关系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各种具体环境之间,存在大量信息能量交流:安宁的边境能促成国内各种环境建设;国内强大,则能进一步巩固边疆。从秦朝开始,最明显的威胁来自北地大漠的匈奴。从历史上看,匈奴与中原诸国的冲突由来已久。匈奴兴起于战国时代,秦、赵、燕三国与之相邻。作为游牧民族,匈奴行动极为灵活且骁勇善战,不时骚扰边境,由于当时中原强势,匈奴未酿成大患。秦统一之后,秦始皇以“亡秦者胡”为由,“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 (14) 经此一役,匈奴故地多为秦所有,向北退却七百余里,乃至“不敢南下而牧马” (15) 。之后,秦以暴政致群雄纷争,天下大乱,“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适戍边者皆复去,于是匈奴得宽,复稍度河南,与中国界于故塞” (16) 。这样,匈奴有了新的机会入侵中原。

至汉初,西北气候持续温暖湿润,牧草丰饶,养就了成群的牛马,军队达数十万之众,匈奴发展到了全盛时期。他们虽逐水草而居,但整体上游移不定,从教化已久的中原大地眼光看,属野蛮不守信义的乌合之众,甚至被称为“猃狁、荤粥”。对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侵害,《诗经》记载:“靡室靡家,猃狁之故。……岂不日戒,猃狁孔棘!”一般来说,历代朝廷对付匈奴的主要方法是恩威并用。针对汉初这种特定的时期,统治者采用的措施主要是与匈奴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