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部大移民

一、 西北部大移民

秦代开始移民实边,这一行动到汉代得到了进一步大规模的充实和实施。

开发边疆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经济行为,它往往伴随复杂的政治因素,特别是与军事上的考虑有关。秦汉时期西北部的匈奴是对中央帝国构成威胁的主要外部力量,从秦始皇开始就不断实施对匈奴的征讨。秦始皇曾派大将蒙恬率十万之众,击败东胡,并移民在那里筑城池,实行军事屯田。到了西汉初期,由于国力尚弱,且为了更好地休养生息,对匈奴采取了和亲政策。但为全局考虑,已从非军事方面实施对付匈奴之策。晁错最先从战略意义上对此问题进行理论概括,他向汉文帝献策,力陈徙民实边的诸多好处。汉文帝听取了晁错的建议,在黄土高原开发宜农地区。到汉武帝时期,国家实力大增。到了元光六年(前129年),汉武帝发动了长达30年的战争,其中以元朔二年(前127年)、元狩二年(前121年)和元狩四年由卫青、霍去病带领的战役最为关键。汉帝国在征战中解除了长安的威胁,几次胜仗把匈奴人驱逐回漠北,从而巩固了河套地区的势力,在原先浑邪王、休屠王的辖地陆续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汉得河西四郡地,一举两得,在隔断了匈奴人与羌人的联系的同时,又打通了内地与西域的直接交通,所谓“初置四郡,以通西域,鬲绝南羌、匈奴” (9) 。汉军占领了自朔方以西至张掖、居延海的大片土地,开渠屯田。为了充分利用这些新增的土地,政府从其他地方迁移了大量人口作为劳力来发展生产,巩固边防。当时全国人口不到4000万,在汉武帝在位期间,大规模向西北边疆迁移人口就有7次, (10) 人数达到200万以上,可见汉武帝对西北问题的重视。屯田分为军屯和民屯,元狩四年(前119年),卫青、霍去病远征漠北时,朔方以西则用军屯、朔方以东则用民屯,戍边的军人与移居的百姓一样也从事农耕,《盐铁论·和亲》曰:“介胄而耕耘,鉏耰而候望。”

内地移民基于自身的习惯,自然地将中原地区较为发达的生产方式带到了边疆,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从甘肃武威磨嘴子48号汉墓出土的西汉时木牛犁模型以及内蒙古和林格尔的汉墓壁画牛耕图推知,牛耕方式在当地已得到推广。与牛耕相联系,水利事业也得到了重视。如《汉书·沟洫志》说:“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汉书·地理志下》记敦煌郡冥安县“南籍端水出南羌中,西北入其泽,溉民田”。又,龙勒县“氐置水出南羌中,东北入泽,溉民田”。《史记·匈奴列传》记:“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汉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稍蚕食,地接匈奴以北。” (11) “稍蚕食”指出有了水利的方便,畜牧区不断地变成农耕地,两种生产方式的分界线也逐渐北移。施肥方面,《氾胜之书》所说的“务粪泽”在居延汉简中得到了证实,如“□以九月旦始运粪”(简73.30)。此外,居延汉简还记有“代田仓”,可能是中原地区“代田法”推广的结果。有了较为先进的技术支持,有些时候边疆生活状态还超过内地,《汉书·地理志下》记载:“保边塞,二千石治之,咸以兵马为务;酒礼之会,上下通焉,吏民相亲。是以其俗风雨时节,谷价常贱,少盗贼,有和气之应,贤于内郡。此政宽厚,吏不苛刻之所致也。”

当然在经济发展、边防巩固的另一面,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据《汉书·赵充国传》记载,汉武帝一次“伐林木六万余枚”,本来屯田区靠近沙漠带的林木已很稀少,遭受此类砍伐,荒漠化更为严重。屯田区、城堡和烽燧三项工程,可认为是西汉北方边境上的政治、军事据点,也是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向外传播的中转站,对于匈奴以及其他相邻各游牧民族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2) 但这些人为建筑特别是军事设施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考古学者景爱曾对居延边塞的戍守和屯田现象作过详细的分析。他从相关资料推导出古代弱水沿岸曾有较好的森林植被,胡杨和红柳作为极耐旱的植物,是林木的主要构成。汉时,驻军在弱水两岸修起了一道道烽燧,烽燧之外又构建了塞墙,这些军防设施共同组成了居延塞。整个防御工程的建设中,要耗费大量森林资源。考古人员在城障(如破城子)和烽燧的遗迹中,仍可以发现木材的残余,就很能说明此类问题。森林植被的消失引起了荒漠化,透过额济纳河东岸沙丘的形成就可看出这种生态系统失衡以后引起的反应。现在额济纳河沿岸是戈壁沙漠景观,它的沙漠化就是从汉代开始的。在薄薄的沙砾下面,人们发现黄土层,而在黄土层之下则是厚厚的沙砾层。“当地的主风向是西北风,全年的平均风速为4.2米/秒,春季平均风速为4.8米/秒,年平均八级以上大风37次,持续52天,年平均沙暴日数21天。而年平均降水量只有41.3毫米。年平均蒸发量3 706毫米,蒸发量为降水量的90倍。在此情况下,黄土层一旦遭到破坏,地下的沙砾便在烈风的作用下飞扬移动。掘土方堆烽燧、建塞墙挖沟壕以及修筑城障等项活动,都要破坏黄土层,导致地下沙砾露出,被暴露出来的沙砾顺西北风向东南移动,恰与额济纳河道呈垂直相交的状态。由于河东岸处于迎风坡,便具有沙障的作用,风沙在此产生涡流现象,纷纷下落堆积形成沙丘。日久天长,流沙的堆积越来越多,最后便在河的东岸形成了连绵不断的沙丘。” (13)

大量移民和戍卒、屯田兵,在西北荒漠的原野上开辟耕地,垦殖发展,“宜西北万里”(汉镜铭文)成为当时社会迁徙的一大潮流。那时人们酷爱狩猎,崇尚武力,敢于拓殖疆土。由于气候的原因,汉代的自然环境非常好,据历史地理学研究,在汉代,全球气候正从一个漫长的温暖期向寒冷期转变,但整体上气候暖和,温带植被北移,导致北方大地到处是牛马羊骡,出现了“渭川千亩竹”“齐鲁千亩桑麻”(《史记·货殖列传》)的壮观景象,并且有了“安居乐业”(《后汉书·仲长统传》)的生活信念。中原的生产技术和先进文化在边地传播开来,农业生产的繁荣带来环境的新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