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产、生活节律的重视
蔡邕《月令篇名》言:“因天时,制人事,天子发号施令,祀神受职,每月异礼,故谓之《月令》。所以顺阴阳,奉四时,效气物,行王政也。”可见,“奉四时”是“月令”的一项重要内容。落实到农业生产,一个须遵守的重要原则是《孟子》所言“不违农时”。“月令”按照四时的顺序来编排各项活动,其核心精神就是对时间节律及与之相应的农耕生产的重视。基于此,《四时月令》孟春第一条开头说“敬授民时” (37) 即表明了整个“月令”的中心思想。对政府来说,在一年开春时间,有责任告诉百姓播种时节已来临,要到田间耕种了。为了整个生产、生活环境的顺畅,做好水道、陆路的交通十分重要,季春月令前三条规定:
第一条:“修利隄防。谓修筑隄防,利其水道也,从正月尽夏。”
第二条:“道达沟渎。谓□浚雍(壅)塞,开通水道也,从正月尽夏。”
第三条:“开通道路,毋有[障塞]。谓开通街巷,以□□便民,□□□从正月尽四月。”
为了使生产和生活各项事务得以顺利进行,官府不能随便扰民。孟春第九条规定:“毋聚大众。谓聚民缮治也,尤急事若(?)追索囗捕盗贼之属也,□下……追捕盗贼,尽夏。其城郭宫室坏败尤甚者,得缮补□。”又,孟春第十条有:“毋筑城郭。谓毋筑起城郭也……三月得筑,从四月尽七月不得筑城。”两个条文合在一直,意思 (38) 指的是孟春之月作为春播农忙的季节,禁止官府动用民众去修缮城郭,或从事追捕盗贼等事务。若是严重危害治安的事务,要在夏末农闲以后进行。若是城郭或官衙破败严重到影响了政事的顺利进行,可以酎情对之修补。即使是征伐战事,也不能妨碍农事,仲春月令第三条:“毋作大事,以防农事。谓兴兵正(征)伐,以防(妨)农民者也,尽夏。”这条规定有效期延续整个夏季。为强调不得随便动用劳力和征战,孟夏月令第三、四条指出:“毋发大众”;“毋攻伐□□”。可见围绕农事展开工作是为政者的首要任务。
为了使农业生产有一个适宜的环境,立夏之后,草木生长繁盛,因此不要修墙砌苑,以免伤了土气,孟夏月令第一条:“继长增高,毋有坏堕。”说的就是“垣蘠(墙)□……气也……”也不要随便掘土,孟夏月令第二条有:“毋起土功。谓掘地(深三)尺以上者也,尽五[月]。”为防止野兽侵害庄稼,为政者须“敺(驱)兽(毋)害五谷”(孟夏月令第五条),整个八月“毋大田猎”(孟夏月令第六条)。
到了盛夏,天下大热。从阴阳学的角度看,称为火气大,此时须注意用火以及降温问题。仲夏月令用了三个条文来表达:
第二条:“毋烧灰□。”(意思是草木生长旺盛时期,烧灰会伤火气,只有当火气灭时才能烧灰。)
第三条:“门闾毋□。”(意思是门闾不要关闭。汉代的门指城门,闾指闾门。廿五家为一闾,一闾有闾门。因天气太热,城门、闾门在夜晚时都不要关闭,以利通风。)
第五条:“毋用火南方。”(南方属火地,在阳气正旺之季,在南方用火,火势可能更加凶险,故禁止在南方用火。)
商业作为使社会产品得以流通的重要方式,是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补充环节,所以商人的行为也要加以重视。在八月末之前,商人们可能早就将货物运到关市,但为避税收,有的会将货物藏匿起来。主管关市的官员这时不要去向他们的货物征税,因为正式的商贸活动还没有开始。仲夏月令第四条明确规定:“关市毋索。尽八[月]。”
季夏月令只有一条,文字漫灭,但依稀可辨识出与“土功”有关。对照《礼记·月令》,应为“不可以兴土功”,承孟夏月令第二条之意。土功,指对土地的深挖。这个月是“树木方盛” (39) 之时,深挖地会影响树木及各种农作物根部的生长。
秋天是收成的季节,为政者当务之急是提醒百姓做好秋收准备并对相关环境做整治修缮工作。孟秋月令第一条:“[命]百官,始收敛。”意思是谷物收成的时候,百官须督促农民从事收割、晒谷、收藏。具体说,就是田官直接到田间地头去督促农民收割。古代督农的官员称为田畯,《诗经·甫田》就有:“我田既臧,农夫之厌。……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攘其左右。”诗中说的就是丰收时田间官民同乐的景象。环境整治方面,提出“完隄防,谨雍(壅)[塞]”(孟秋月令第二条)和“修宫室,□垣蘠(墙),补城郭”(孟秋月令第三条)。八月以后,为了应对可能到来的秋季水涝,要提前做好防水防涝工作,政府要领导民众加固堤防,疏通河道。并且要修葺好宫室,补好墙壁和城郭。
到了仲秋,最重要的事情是收藏粮食,因此,整饬粮仓是一件首要工作。仲秋月令第一条就说:“筑城郭,建都邑,穿窦(窖),修囷仓。”筑城郭,建都邑,是因百姓此时稍有闲暇,让其承继孟秋时的工作,但更要紧的事是整修仓库,把晒干的谷物收进粮仓。《礼记·月令》:“(仲秋之月)穿窦窖,修囷仓。”郑玄注:“入地椭曰窦,方曰窖。”孔颖达疏:“椭者似方非方,似圆非圆,以其名窦,与窖相似,故云椭曰窦。方曰窖者,窦既为椭圆,故以窖为方也。” (40) 可见,“窦”呈椭圆形,“窖”呈方形,因在地下,称为“穿窦窖”;囷是圆形的粮仓,仓是方形的粮仓,因立于地面上,称为“修囷仓”。
收完粮食,开始为过冬做准备:“收,务蓄采,多积聚。谓[趣]收五谷,蓄积……”(仲秋月令第二条)在多积蓄五谷的同时,特别要积存充足的能长期存放的蔬菜作为过冬的食物,同样为将来做准备。仲秋时节,还必须“乃劝□麦,毋或失时,失时行□毋疑。谓趣民种宿麦,毋令□(□种,主者)”(仲秋月令第三条),意思是在积聚粮食的同时,不要忘了开始种植次年夏初即可收获的小麦。八月是种小麦的好时节,政府有责任提醒百姓抓紧农时种上这一能过冬的粮食作物。
季秋进一步强调了“秋贮”的含义,其月令第一条指出:“命百官贵贱,无不务入,[以会]天地之藏,毋或宣出。谓百官及民□……□尽冬。”意思是天气渐渐寒冷,无论是百官还是庶民,人人都必须贮藏物品,以顺应天地的特性,不要让物品泄出,不利于过冬。
真正的蕴蓄敛藏的时节是冬季。秋季仅是做好收藏和贮存的工作,冬季整个时令核心不但是要把粮食存进粮仓,而且要藏好。为此冬天三个季度皆围绕冬藏展开。孟冬月令第一条:“命百官,谨盖藏。谓百官及民□。”此条承继着秋季的工作,要求百官严守库存,民众则要管好自家的财产。第二条:“附城郭。谓附阤薄也。”第三条:“戒门闾,修键闭,慎管籥,固封印,备边竟,完要[塞,谨关梁,塞][蹊径]。谓当(?)□门……□以顺时气……”此两条集中谈及须谨守各交通要道,不要轻易交流,以顺时气。通过守藏以顺气是冬季最显明的特点,相比于秋季,它在“气”这一更深层次上体现了“藏”的精神性特征。为守住“气”,月令从孟冬第三个条文起,规定了一系列必须禁止的行为:
毋治沟渠,决行水泉……尽冬。
土事无作。谓掘地深三尺以上者也,尽冬。
慎毋发盖。谓毋发所盖藏之物,以顺时气也,尽冬。
毋发室屋。谓毋发室屋,以顺时气也,尽冬。
毋起大众,□固而闭。谓聚民缮治也,尽冬。
涂阙廷门闾,筑囹圄。
整个仲冬的条文都在告诫世人要防止漏气,也正因为气不漏,才能顺气。做好冬天各项工作的保障,人们才能顺利迎接次年的到来。季冬只有一个条文,清楚地表明了“迎来送往”这一目的,其文曰:“有,□□,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谓天下皆以……岁终气毕以送之,皆尽其日。”至此,一年四季的节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月令条文中清楚地展示出来。对这种节律感,古人皆极为重视,正如《逸周书·周月解》所言:“凡四时成岁,有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中气以着时应。……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地之正,四时之极,不易之道。” (41) 《荀子·王制》也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42) 人们依照此进行各种活动,则能掌握“天道之大经”(《史记·太史公序》)。此等节律在传统《月令》中通过五行配伍的乐律更为明确地表达出来,《四时月令》简化了这部分内容,可在精神意会上人们依然可以借助原有的月令来补充,使四时的音乐感更为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