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太平的逻辑

二、 天下太平的逻辑

《太平经》在其理想图景中,有两个重要的逻辑支架。

一个是“三元”论,这一论述又有两个来源,从偏向静态的要素上看,来自《易传》的三才说,即所有部分的构成都以“天、地、人”(三数)的方式出现;从动态的方式上看,来自老子著名的世界生成图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太平经》继承其思想,突现了老子“三生万物”这一环节的思维方式。动静两者结合,则有“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 (9) 。在天、地、人的根底上又有“三气”相配,经文说:“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 (10) 又说:“夫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各有自始祖。” (11) 以此为基础,《太平经》展开了对世界以“三”为单位的整体铺叙。 (12) 如家、国有“三”:“父母子三人同心,共成一家,君臣民三人共成一国。” (13) 人生有“三急”或“三实”,即“饮食”“牝牡”和“衣”,这三件事是人生最为重要、最为急迫之大事(卷三六《守三实法》)。对人的生命(形),须“精、气、神”三结合,《太平经》说:“欲寿者当守气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以为一。” (14) 这些“三”的思维套式衍生于“阴阳”的二维结构,有一定的特色,显示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创造性潜力,从历史的长河看,“三”还是不能与“二”元的思维定式相比,成为主流。

另一重要的方法是“守一”。《太平经》说:“夫一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也,命之所系属,众心之主也。” (15) 又说:“一者,数之始也;一者,生之道也;一者,元气所起也;一者,天之纲纪也。” (16) 与“守一”最为相应的心性特征是“畏”:“天畏道,道畏自然。夫天畏道者,天以至行也。” (17) 人守天道最好就是形成“敬畏”之心。畏比害怕、恐惧的含义更为丰富,本质上没有实体对象,可以直面大道,又能对世俗有所制约,有了这种心性,由人达天就能取得“纲举目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