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官职、地名

二、 改官职、地名

王莽主政后,根据《周礼》记载,立即对官府机构进行调整,把职官名称全部改为古籍有所本的名称。比如:“更名大司农曰羲和,后更为纳言,大理曰作士,太常曰秩宗,大鸿胪曰典乐,少府曰共工,水衡都尉曰予虞,与三公司卿凡九卿,分属三公。每一卿置大夫三人,一大夫置元士三人,凡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分主中都官诸职。更名光禄勋曰司中,太仆曰太御,卫尉曰太卫,执金吾曰奋武,中尉曰军正,又置大赘官,主乘舆服御物,后又典兵秩,位皆上卿,号曰六监。改郡太守曰大尹,都尉曰太尉,县令长曰宰,御史曰执法,公车司马曰王路四门。” (1) 又:“更名秩百石曰庶士,三百石曰下士,四百石曰中士,五百石曰命士,六百石曰元士,千石曰下大夫,比二千石曰中大夫,二千石曰上大夫,中二千石曰卿。” (2) 长乐宫改名叫常乐室,未央宫改名叫寿成室,前殿改名叫王路堂,长安改名叫常安。把明光宫改名为定安馆,让定安太后居住。把原大鸿胪官署作为定安公住宅,设置门卫、使者监护管理,并使用不同等级的车马和礼服、礼帽。

按照金匮图画的说明,辅政大臣都举行授任仪式。“以太傅、左辅、骠骑将军安阳侯王舜为太师,封安新公;大司徒就德侯平晏为太傅,就新公;少阿、羲和、京兆尹、红休侯刘歆为国师,嘉新公;广汉梓潼哀章为国将,美新公:是为四辅,位上公。太保、后承承阳侯甄邯为大司马,承新公;丕进侯王寻为大司徒,章新公;步兵将军成都侯王邑为大司空,隆新公:是为三公。大阿、右拂;大司空、卫将军广阳侯甄丰为更始将军,广新公;京兆王兴为卫将军,奉新公;轻车将军成武侯孙建为立国将军,成新公;京兆王盛为前将军,崇新公:是为四将。” (3) 四辅、三公、四将,合起来十一公,以古礼来授职。

百官的职责,依五行方位配德来执行,在东方,“岁星司肃,东岳太师典致时雨,青炜登平,考景以晷”。在南方,“荧惑司哲,南岳太傅典致时奥,赤炜颂平,考声以律”。在西方,“太白司艾,西岳国师典致时阳,白炜象平,考量以铨”。在北方,“辰星司谋,北岳国将典致时寒,玄炜和平,考星以漏”。月亮象征威刑,好像皇帝的左腿,即大司马,负责实现武功,要注意方正,效法矩尺,“主司天文,钦若昊天,敬授民时,力来农事,以丰年谷”。太阳象征德政,好像皇帝的右臂,即大司徒,负责实现文治,要注意融和,合乎圆规,“主司人道,五教是辅,帅民承上,宣美风俗,五品乃训”。北斗象征最高标准,好像皇帝的内心,即大司空,负责实现太平景象,要注意规范化、标准化,以准绳作为榜样,“主司地里,平治水土,掌名山川,众殖鸟兽,蕃茂草木”。 (4) 此外,其他官员也按照《尚书》中典、诰的记载对他们的职责作了规定。

王莽又到明堂,授予诸侯象征封国的茅土。依据《尧典》《诗经》《殷颂》《书经·禹贡》《周礼·司马》的记载,发布文告宣布分州,依照《禹贡》分为九州,封爵依照周朝的制度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的名额定为一千八百,附城的数目也像诸侯一样,以等待有功劳的人来接受这些爵位。各公爵的封地叫作一同,有居民一万户,土地纵横各一百里。侯爵伯爵的封地叫作一国,有居民五千户,土地纵横各七十里。子爵男爵的封地叫作一则,有居民二千五百户,土地纵横各五十里。附城最大的封地九成,有居民九百户,土地纵横各三十里。从九成以下,每降低一等减少两成,最后减少到一成为止。五个不同等级的附城的封地总面积,相当于一个子爵男爵的封地。现在已经接受茅土的,有公爵14人,侯爵93人,伯爵21人,子爵171人,男爵497人,共796人。附城1511人。九族的女儿受封任爵的,有83人。以及汉朝的孙女中山国承礼君、遵德君、修义君改称为任爵。还有十一公、九卿、十二大夫、二十四元士。划定所有封国、食邑、采地的地址,让侍中讲礼大夫孔秉等人和各州部、各郡通晓地理图表和户籍册的官吏,在寿成室朱乌堂共同核对整理。

王莽按照《周官》和《王制》的经文,设置卒正、连率、大尹,职务像太守一样;设置属令、属长,职务像都尉一样。设置州牧、部监25人,皇帝接见他们的礼仪像接见三公一样。部监的职位是上大夫,每人管辖五郡。公爵做州牧,侯爵做卒正,伯爵做连率,子爵做属令,男爵做属长,这些官职都实行世袭制。那些没有爵位的称为大尹。把长安郊区划分为六乡,每乡设置乡帅一人。把三辅地区划分为六尉郡,把河东郡、河内郡、弘农郡、河南郡、颍川郡、南阳郡作为六队郡,都设置大夫,职务像太守一样;设置属正,职务像都尉一样。把河南郡大尹改名叫保忠信卿。增加河南郡属县满三十县。设置六郊州长各一人,每人管辖五县。以及其他官名全部改定。大郡甚至划分为五郡。郡和县用“亭”字作为名称的有360个,以符合符命的文辞。边境地区又设置竟尉,用男爵去担任这个职务。各诸侯国之间的剩余田地,留作赏赐有功或惩罚有罪之用。长安西都近郊区分为六乡,外围各县分属六尉。义阳东都远郊区分为六州,外围各县分属六队。离东都、西都四五百里以内的地方叫作内郡,以外的地方叫作近郡。有边界要塞的地方叫作边郡。合计125郡。九州的范围内,有2203县。公爵作国甸服,这是城堡;所有在侯服的诸侯,是依靠;在采服、任服的诸侯,是支柱;在宾服的诸侯,是屏障;在揆文教、奋武卫地带的诸侯,是墙垣;在九州以外的外族,是藩篱:各按自己所在的区域定称号,合在一起就是全天下。

俸禄制度也极为烦琐。首先,最高级官员,“诸侯各食其同、国、则;辟、任、附城食其邑;公、卿、大夫、元士食其采。多少之差,咸有条品”。其次,“东岳太师立国将军保东方三州一部二十五郡;南岳太傅前将军保南方二州一部二十五郡;西岳国师宁始将军保西方一州二部二十五郡;北岳国将卫将军保北方二州一部二十五郡;大司马保纳卿、言卿、仕卿、作卿、京尉、扶尉,兆队、右队、中部左洎前七部;大司徒保乐卿、典卿、宗卿、秩卿、翼尉、光尉、左队、前队、中部、右部,有五郡;大司空保予卿、虞卿、共卿、工卿、师尉、列尉、祈队、后队、中部洎后十郡;及六司,六卿,皆随所属之公保其灾害,亦以十率多少而损其禄”。 (5) 如遇上灾岁,各级待遇都要适当减少。此外,从四辅、公、卿、大夫、士,下至众多幕僚,共分为15个等级。幕僚的俸禄一年是66斛,逐步按等级增加,上至四辅的俸禄一年是一万斛。

王莽按图索骥,在其管辖的国度试图恢复一个类似周朝那样具有礼治理想的政治环境,他的做法就是展开空前绝后的改名活动,为得到彻底的回归,过去的地名、建筑名、官名几乎都改了,在形式上产生一种对称美,但也仅仅是形式而已。因为对名称有强烈的认同趋向,有时王莽的所作所为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为去掉“摄皇帝”的称号,他竟然颇有耐心地让部下捏造了12次符命。第1次,武功县出现丹书白石,表明汉朝的命运快完了,上天意欲抛弃汉朝、扶助新朝,用丹书白石授命给新皇帝。而王莽谦虚地推辞,用摄皇帝的名义代居皇位。同年秋季七月,上天出现三台星和文马。王莽又谦虚地推辞,仍然没有登上皇位。紧接着第3次出现铁契,第4次出现石龟,第5次出现虞符,第6次出现文圭,第7次出现玄印,第8次出现茂陵石书,第9次出现玄龙石,第10次出现神井,第11次出现大神石,第12次出现铜符帛图。用来昭示新皇帝的祥瑞,达到12次之多,王莽才去掉摄皇帝的称号,但还是称假皇帝,改年号为初始。整个过程极为做作,这种强迫症使他显得特别另类。一般常识是名要符实,而王莽的做法却是以名索实,这个“实”(官员职位)又不是根据实际需要而设置,而是根据古籍的记载,为了达到形式上的完整而为之,有的名字一改再改,最后又改回原来的,官员和百姓根本就记不注,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结果导致政治生活中人浮于事,经济上也产生了极大浪费。王莽在治国方面设想一朝万礼齐备,天下即能太平,这种幼稚的低级错误与其夺权的狡诈机智在行为表现上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王莽的整体礼制虽然显得迂腐可笑,可在局部设计中又有其闪光点。如设置司恭大夫、司徒大夫、司明大夫、司聪大夫、司中大夫和诵诗工、彻膳宰等职位,用以侦察皇帝的过失,不管是否为了装饰门面,起码彰显了新皇帝本人的善良愿望。为了疏通言路,他又在皇宫四周设置了建议的旗帜、批评的木牌和登闻鼓等,还派谏大夫四人坐在王路四门接待百姓,使得民意能上达天听。这些措施都反映了王莽有着强烈的仁治的主观愿望——在承认他的统治合法性基础上,诚挚地希望天下苍生能过上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