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生活图景
美好的生活首先建立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汉画像石记载了农耕、渔猎、放牧和各种手工业的画面。最能体现农耕过程的就是牛耕,汉代文献中记载当时较先进的牛耕技术为“耦犁”,《汉书·食货志》称:“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由于没有详细记载,今人解释“二牛三人”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用二牛挽二犁,二人各执有一犁,一人牵引二牛,那么就可得出共有二牛三人(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提出的看法)。二、“耦”指两头牛合挽一犁,由一人扶耕,另两人在前面各牵一头牛(《中国农业史》上册,1959年版)。而通过汉画像石中的“牛耕图”,人们看清楚了其真正的含义。山东金乡香城堌堆石椁牛耕图显示,确实有两牛合为一犋共挽一犁的发明,耕作中,前面一人双手各牵一牛引路,图右上方有一人手执竿子赶牛,长辕犁后有一人扶犁掌控方向和深度。有趣的是,正被驱赶的牛肚下有一牛犊正在吃奶,两头牛之间还有一孩童扶辕似在嬉戏,最后方还跟着一牛犊随行。在实际劳动中,牛犊和小孩绝对不可能在田间掺和,图中对这两个对象的处理,是一种艺术加工的结果。“二牛三人”的牛耕方式比较浪费人力,随着耕作技术的熟练,更多的耦犁指的是“二牛一人”的耕作方法。如江苏睢宁双沟东汉画像石和陕西米脂东汉画像石的牛耕图,画面就只有“二牛一人”。在陕西绥德王德元墓出土的石刻画只有“一人一牛”,说明耕田技术不只有耦犁,还有其他各种更灵活的应对措施。
牛耕之外,围绕着田地,还有其他生产画面。山东滕州黄家岭的一块画像石刻的就是牛耕之后,接着一个农夫赶着一头牛拉的耙开始松地,其他农夫有的耘锄,有的撒种,左边还有担食送饭到田间的,整个农忙气象生动感人。
农闲之时,农夫即上山下河打猎捕鱼。打猎时,突出猎人的主要动作是托鹰、牵犬、荷戟、执毕、弯弓,至于那些骑马的、徒步的则可当作配角。作为空中猎物的飞禽有的中箭落地,有的惊慌飞逃。被围捕的野兔、麋、鹿等走兽或为猎犬所咬,或四下逃窜。山东嘉祥武梁祠左石室前坡西段画像石所刻狩猎场面较为壮观,能显示英雄本色。它刻画的是一个猎人肩扛一头已被打死的野牛,一只手还和前面一人共同抬着一只死去的老虎,令人赞叹的是另外这个人肩上还扛着一只死老虎。更不可思议的是前方还有两人,右边一个用手拉住一只活野牛的尾巴,左边一个竟用单手托起一只活野猪。
打猎一般发生在平原、丘陵地区,动物只有数只,而在畜牧业发达之地,呈现的画像则有大群牛羊。陕西绥德东汉王德元墓出土的一块画像石,刻的是牧场的生产场面,其中有一人骑马执鞭赶着一群马向前奔跑,另一个人也骑马执鞭,赶的是一群肥壮的牛羊。
画像石表现的捕鱼活动有叉鱼、罟鱼、罩鱼、鱼鹰叨鱼、执竿钓鱼等,捕鱼者或在大桥之下,或在水榭之中,或撑船而行,或干脆脱衣下水,捕的鱼以鲤鱼为主,也有鲢鱼、鳗鱼、龟、鳖之类。在山东微山出土的一块画像石,就刻有多种捕鱼方式,在小舟上的一边刻的是三个人,一人负责划桨,一人把弓射鸟,一人布网捕鱼,表面上各自为政,实际上相互之间有合作关系。另一边刻有两个人,一人用罩子罩鱼,一人则执叉刺鱼。
画像石表现手工业主要是制轮、冶铁、纺织和酿酒等生产图像。例如在山东滕县宏道院出土的一块有关手工制作过程的画像石,最下层左侧刻有三个人(一人躺地上)正在鼓动皮囊,排出的风通过皮囊右侧的一根管道输送进炉内。与之相配合,炉的右边有四人正在锻打铁器,他们的身外挂有环首刀。再向右又有四人,对锻打后的产品进行加工、打磨。其中一个工匠双手举着一件刀剑类的产品,正在检验其品质,从整个场所看,可推断不是农具作坊,而是武器作坊。
1954年在山东嘉祥洪山村发现的一块画像石,其第二层左侧为制车轮图。画面中一男人左膝脆地,右手执斧正在砍削木料,下有一段辋(车轮的外圈),面前有一辆快要制成的车;他的背后有一妇人,背负小孩,手里拿着一段辋。右侧有两人,一人正在往容器里倒材料,另一人佩刀而立,似为监工。 (18)
有关纺织的画像石至今面世的有十几块,其中较为清晰的是出现在江苏铜山洪楼东汉祠堂的雕刻有关庄园生活的一个纺织画面。整个纺织图共有五人,右起第一个女人正用络车调丝,右起第二个女人用纬车(即后世的纺车)摇纬,右起第三个女人承接上两个工序已开始织布。在她们的左侧屋檐下,则刻有两个侍女站立着。
有关酿酒的画像石主要出现在山东、四川、河南三省,内容较丰富的是山东诸城前凉台汉墓和河南密县打虎亭1号墓东耳室南壁西郊的画像石。山东诸城前凉台汉墓的酿酒图,作为庖厨图中的一部分内容,生动刻画了酿酒工艺从蒸煮谷物、搅拌到沥酒、挤酒、贮酒的主要过程。 (19)
身为墓室主人,肯定不愿在身后成为劳动之人,所以在很多劳动场面中,总有某一位置凸显出他们的身后角色。在陕西绥德东汉王德元墓画像石所描绘的牧场中,除了那些劳力者,画正中还刻有一幢两层小楼,楼下有两人正盘腿抄手相对而坐,好像在闲谈,可推断他们就是牧场的主人,这正是墓主为身后设计的模样,即死后依然能成为牛羊成群的大牧主。同样的,山东微山那块刻有捕鱼画面的画像石中,在显眼的水榭里,安排了两位观赏者,可能就是庄园的主人。当然这些权贵富豪也参与打猎和垂钓,但他们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娱乐。在江苏铜山洪楼东汉祠堂的纺织图中,除了五个劳动妇女,还有一个主人模样的人正在看乐舞百戏,明显就是以享乐的姿态出现,这种安排,就是能操纵整个建筑物的那个最有权力的意愿之所在。
能装饰画像石以纪念逝者的建筑物,都是富贵人家所为,画面上所表达的美好生活就是他们想过的生活。这些生活内容可分为: (20)
第一,食有鱼肉。注重饮食是中国人生活的首要内容,汉代画像石此类题材极为丰富。鱼肉是衡量生活质量好坏的标志,活着的人在祠堂或墓室刻上此类形象,就是希望亲人死后能过上吃得上这些好食材的生活。山东诸城前凉台汉阳太守孙琮墓画像石所刻庖厨图的内容极为多样,最上边是挂肉食的横杆,上面挂满禽、鱼、兔、猪头、猪腿、猪下水等食材,一庖丁正持刀割肉。在两个叠案的人的身后有两个仆人,一个在切肉,一个在剖鱼,切肉的可能是个学徒,身旁有个师傅正在指导。井边汲水者身后,一人在烫鸡;剖鱼者对面有数人在烤肉串,烤肉串的情景被强调为一个视觉中心,围绕着它,有持扇子扇风的,有穿肉串的,有翻肉串的。如此着意烤肉串,可能与墓主生前的口味偏好有关。著名的山东嘉祥武梁祠的庖厨图以带烟囱的灶台展开,灶上置甑,有人在灶台前烧火。灶旁的墙壁上挂着剥好的兔子、杀好的鸡、猪头、猪腿、鱼等,正等着下锅被蒸煮。另一边画的是一口井,井上装有可用来提水的桔槔,桔槔的立柱上挂着一只狗,一人正持刀给这只狗开膛破肚。此外有的人在和面,有的人在捉鸡,场面热闹非凡。男女主人分别坐在二楼和三楼上,仆人们则用方形案托着碗、盒、耳环之类的物件,通过楼梯递饭菜给主人就餐。这同样聚焦出画面所要表达的核心,即死者身后要过的就是这种主人的生活。
第二,性有交欢。告子曰:“食、色,性也。”色(即性欲)与食一样是人的天性需求,先秦时人对这种自然表现给予了充分的合法性,随着专制对人性的禁锢,色逐渐成为人们必须慎重对待的问题。在汉代,儒家获得了统治者的青睐,成了规定人们如何思想的霸权话语,从后代的发展趋势看,其思想惯性对人们的这一自然需求的压制极为明显,在这个专制制度形成的开端阶段,性还不属于隐晦问题,人们还可以自如地表达性给生活带来的欢愉。山东作为儒学重镇,其汉代画像石对性内容的表现极为自然,还没出现回避的态度。山东莒县沈刘庄东汉墓室的立柱上刻有接吻图,平阴孟庄东汉画像石墓立柱上刻的是男女交媾图,而在昌平,人们发现有一画像石墓的立柱上刻的是一男子手握生殖器的图像,这些都寄予了人们对死者身后的某些愿念。另外,远在西南边陲,思想钳制较为宽松地带,人们在四川汉画像砖上发现更富有生命力的野合图以及彭山崖墓中的接吻图。除了表现与人有关的性题材,汉画像石、画像砖上还可以看动物界中双鸟交颈、鸟衔鱼等图像,其寓意与人的性活动密切相关。
第三,居有庄园。居是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好坏可看出贫富之别。住得起庄园是大富大贵之家的标志。山东诸城前凉台画像石就刻有一处庞大重深的庄园图。大门设在前院右侧,两旁耸立双阙,院内有一个仆役正躬身迎接两位执笏来宾。中门两侧有廊庑,二进院中有一小溪,溪中二人撑船而行。院庭中还有一人执勺行走,另一人持帚扫地。后侧有配院。二进院和三进院之间以廊庑相隔,院后部是悬山顶堂屋,其前、左分别有配院,堂后为四进院,庭院四周以回廊相围。另外,在围绕微山湖周围的鲁中南地区,常见到水榭与楼堂相连的画像,易让人联想到整个庄园宏大的场面。
第四,出有车骑。几乎所有画像石都涉及出行图,题材包括权贵征战、巡游、田猎、嫁娶、丧葬、赴宴等场面。这些排场有的是与墓主生前身份相配的真实记录,有的是身后的某种寄托,即希望出行时能有前呼后拥的待遇。山东嘉祥武梁祠前石室三壁上部的车骑出行图,表现的就是墓主为官时的履历,图上有“令车”“君为市掾时”“为督邮时”“君为郎中时”等榜题来表明其不同时期。嘉祥宋山、南武山等地的小祠堂底部的出行图,表达的是在世的亲人对逝者的愿念,希望他们在阴间能得到某种官位,出行时有车骑随从,过上富贵的生活,它们不是死者在世时的生活再现。一般说来,车队出行,在前面开道的有步卒、导骑和导车,后有随从和护卫的骑吏,有的还伴有斧车,甚至配上鼓、钟、磬、箫、笙等鼓吹乐队。出行的队伍中有轺车、骈车、安车、辎车、斧车、鼓乐车等各种有其特别用途的车辆,驾车的马从一匹到四匹不等,画像石和画像砖中的马大多以前撑后扬式为主来进行动态式呈现,马头部瘦削,身子肥壮,四肢瘦巧,显得遒劲有力,生动灵巧,尤其颈部的刻画相当细腻到位,微微前倾,准确地把握了马匹奔跑的姿态。
汉画像石的墓主对身后生活的设计,基于有一个神仙存在的世界的判断。这种作为中介的观念在画面中即表现为对神仙活动的呈现。西王母和东王公是最为常见的神仙角色。山东嘉祥出土的小祠堂西壁石上的第一层刻的就是有关西王母的题材。画面中西王母凭几端坐在高台座上,头上戴着胜,身上穿正襟袍服,左右各有一人执灵芝侍奉,侍者身后又各立一执灵芝的披发仙人;左端有一肩上生翼的玉兔正在捣制不死之药;右端画的是两个鸡头神怪跪在地上,手执灵芝。第二层中央是两只玉兔相对捣药,左边一仙人骑在二头人面兽身上,手执仪仗;其后是一仙人执笏而立;左端为三青鸟,下为九尾狐。右边一仙人执幡,骑玉兔,向左奔来;其次为三只鸟驾一云车紧跟其后,车上坐着一主一御。第三层,仙人们右向出行。最右边的两个仙人骑着马做前导,中间是配备有两匹马拉的轺车,车上也坐着一主一御,车的上方位是一仙人骑马作为后从。
神仙车骑的模样大致依照世间的形象来设计,只是加了许多神仙世界的物象,以此制造一种出离尘世的效果,有了这种超越感,也就达到了身后升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