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紫宫灵观
陶弘景除了直接指认自然山川为仙居,在他的观念中也存在着把人间的建筑配搭上神仙色彩以此来制造出令人神往仙境的现象。如他编著的《真诰》所说:
云阙竖空上,琼台耸郁罗。紫宫乘绿景,灵观蔼嵳峩。琅轩朱房内,上德焕绛霞。
云台郁嵳峩,阊阖秀玉城。晨风鼓丹霞,朱烟洒金庭。绿蕊粲玄峰,紫华岩下生。庆云缠丹炉,练玉飞八琼。
单从诗中的“阙”“台”“宫”“观”“城”“房”“庭”看,它们属人工造物,可如在它们前面加上“云”“琼”“紫”“灵”“玉”“朱”“金”此类修饰性词汇,即刻传达出一种特别神妙的出离效果。书中此类说法很多,比如“太素宫”“北寒台”“三晨宫”“太霞宫”“紫阙”“玄馆”“灵囿”等等,它们已非人间所有。此外,对自然物的处理也使用相同手法,如上述诗中的“丹霞”“朱烟”“绿蕊”等,就是给一般物的存在渲染上特别的色调,使之从常态中脱颖而出,给人一种陌生感。从中可看出,色彩的运用很重要。在描述“太虚”仙境时,短短的七句诗:“飞轮高晨台,控辔玄垄隅。手携紫皇袂,儵歘八风驱。玉华翼绿帏,青裙扇翠裾。冠轩焕崔嵬,珮玲带月珠。薄入风尘中,塞鼻逃当途。臭腥凋我气,百痾令心殂。何不飚然起,萧萧步太虚。”诗人着力用了玄、紫、玉(白)、绿、青、翠等一连串色彩鲜明的语词来烘托“太虚”仙境,使之从诗中的其他形象中突显出来,在整体构图中把没着意用色的部分推出视觉焦点之外,结果制造了强烈的层次感,从而与诗中谈到高洁的“太虚”及粗俗的“风尘”形成的两个生活层次相对照,其高扬的境界和态度昭然可见。这一切的物象布置,皆显得格外悠远缥缈,寥廓澄虚。当然,物象的排列毕竟偏向静态,能突出显现为仙境还在于动态的设计。诗人用了大量表达时空跨度极大的词汇来使整个画面快速地跳跃,如:“北登玄真阙,携手结高罗。香烟散八景,玄风鼓绛波。仰超琅园津,俯眄霄陵阿。玉箫云上唱,凤鸣动九遐。乘气浮太空,曷为蹑山河。”诗中每个句子都由动词带出不同的天上的场景,其运行速度皆为人间所不及,自然把人们置入到超现实的状态之中,这种状态就称之为仙境。最后能直接点明仙境的就是让神仙出现在各种环境之中。他们有的“停盖濯碧溪,采秀月支峰”,有的“朝游朱火宫,夕宴夜光池”,有的“下眄八阿宫,上寝希林颠”,还有的“弹璈南云扇,香风鼓锦披。叩商百兽舞,六天摄神威”,样样皆是人间所无,连掌控的玩物都是“虎、豹、熊、罴”,非人力所能达到。除了能力超凡,神仙让人羡慕的还在于永生不死,特别是精神上无忧无虑,快乐逍遥,更是为人所倾倒。这些神性及其带出的氛围,对常人有极大的吸引力,它延长了人们生活的境域,即使是虚幻的,也给人带来一种无限的愉快。
对修仙者来说,仙境的设计最好能落实到切身所在的居所,陶弘景《茅山曲林馆铭》很好地反映了茅山道馆的模样。其文曰:
层岭外峙,邃宫内映。仄穴旁通,萦泉远镜。尚德依仁,祈生飒命。且天且地,若凡若圣。连甍比栋,各谓知道。参差经术。跌宕辞藻,孰如曲林?独为劲好,掩迹韬功,守兹偕老。 (66)
曲林馆随山形错落有致,近有灵洞,远有清泉,且天且地,若凡若圣,美不胜收,着实是修仙者的福地。
道馆及其周遭毕竟属固定的地点,给予修仙者的气场有限,以致很多修道者追求“仙游”,即盘活整个修仙环境,将自身置于动态环境中来获得更的灵气和福荫。为此他们必须到人烟罕至的深山、幽谷、海滨、孤岛去寻找心目中的仙境。这些地方有共同的特点,它们必须是山势缥缈、洞奇岩峭、醴泉焕彩、草木丰润、云雾缭绕、环境幽深,且最好有神迹仙踪增添其人文气息。陶弘景从受学孙游岳始,就开始“仙游”,他“遍名山,寻访仙药,身既轻捷,性爱山水,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已已” (67) 。除了后天的学习,天性的选择在当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他曾说:“吾见朱门广厦,虽识其华乐,而无欲往之心。望高岸,瞰大泽,知此难立止,自恒欲就之。”这种对朱门华乐的拒斥,也注定了他一生与山水相依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