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环境之祭
中国古人生活中的祭祀是人与环境的一种交流方式,从朝廷到民间在不同的时节都会定期举行这种活动。人们面对星辰日月、四时寒暑、山川动植物及其变化,总会相应地想象出各种神灵以掌管这些自然现象,如风有风神、雨有雨伯、雷有雷公等称呼,以此来代表这种人格化的对象。作为神灵,其相关的谱系有的偏向社会历史,这样就有了祖先崇拜,但不管是有明确自然对象所指,还是专指历史上的圣贤,在被神化的意义上,都具有了超乎寻常的能力。当中起联络作用的基本逻辑是:人死后变成神鬼,而奇妙自然的守护者也是神,故两者可相通。坟墓是诸方面结合最好的场所,且坟墓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能带起特别意义的环境。王符在描述东汉造坟现象时说:“或至刻金镂玉,檽梓楩柟,良田造茔,黄壤致藏,多埋珍宝偶人车马,造起大冢,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崇侈上僭。” (21) 坟墓花费了生者大量人力物力,在其周遭营造了一种肃穆的氛围,围绕着整个坟墓,人们每一次在祭奠时,总会把生与死、灵与肉、世俗与神鬼诸多问题集中起来思考,撇开世俗意图的考虑,在无意识层面最大的收获是灵境得到了一次整理和提升。
自然提供了各种“象”,祭祀在对这些“象”的处理中,通融了多种“意”进行“象类若是”的联络,并借助神灵实现“以象见实”。如在雩祭中,“设土龙以致雨”的根据就在于龙与云在阴阳气的配置上属同类之故,《易》曰:“云从龙。”这种“意”与“象”的关系在论“礼”中王充给予了明确的标示,当中“意象”的产生机制同样适用于祭祀过程。在《论衡》中,王充说:“天子射熊,诸侯射麋,卿大夫射虎豹,士射鹿豕,示服猛也。名布为侯,示射无道诸侯也。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候,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土龙亦夫熊麋布候之类。”这里的“象”就是有关熊、麋、虎、豹、鹿、豕的画像,古人将君臣上下礼仪之“意”,寓于兽象之中,“象”以“意”为贵,以象表意,象是意的外化。“礼贵意象”表明在礼仪活动中重视有一定象征意义的意象,这里的意和象结合使用在中国流传至今的古代典籍当中尚属首次。就在同一篇文章中,王充又从“立意于象”的角度重提“意”与“象”的关系:“礼,宗庙之主,以木为之,长尺二寸,以象先祖。孝子入庙,主心事之,虽知木主非亲,亦当尽敬,有所主事。土龙与木主同,虽知非真,示当感动,立意于象。” (22) 文中的“以象祖宗”的“象”借用了联想的功能,将木牌想象为祖先,具有感动的效果,故可以“立意于象”,这一思想实际上是对《周易·系辞上》“圣人立象以尽意”这个原则的继承。
人们祭祀的目的是趋利避害,用王充的话,其作用可概括为“报功”和“修先”,在身心都得到安置的基础上,进而营造一个风调雨顺的人居环境。祭祀祖先、自然的传统由来已久,《礼记》曰:“有虞氏褅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褅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褅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褅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这是对祖宗的祭祀。又曰:“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用骍犊。埋少牢于泰昭,祭时也。相近于坎坛,祭寒暑也。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宗,祭水旱也。四坎坛,祭四方也。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 (23) 这是对自然的神化。
祭祀的规模依不同的身份有大小的规定,且祭祀的神灵也会不同。一般礼制是规定君王祭祀天地,诸侯则祭祀山川,卿及大夫只祭五祀,士与百姓祭祀祖先。具体规定有:“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王自为立社,曰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王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国门,曰国行,曰泰厉,曰户,曰灶。王自为立七祀。诸侯为国立五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国门,曰国行,曰公厉。诸侯自为立五祀。大夫立三祀:曰族厉,曰门,曰行。适士立二祀:曰门,曰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24) 王者祭天地源于对父母尊敬的类比,祭祀鬼神源于人间对有功之人进行犒劳这种活动的启发,祭山川社稷之神源于它们促使万物生长有功,人们进行五祀,则是为了报答门神、户神、井神、灶神、室中霤神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场所的庇护之恩。
“祭则鬼享之”,为完成祭祀,取悦神鬼,人们宰杀了大量牲畜;祭天的时候,砍伐大树作为燃料;祭地的时候,将牲畜埋进土中;祭四时之时,将猪羊掩埋,以及用牲畜的毛、血进行荐献,用带骨的血肉在庙堂上行祭。甚至在某些祭仪中,还保留远古将人当作牺牲的陋习,如遇久旱不雨,巫尫被当作罪魁祸首,难逃被焚烧和暴晒的命运。《春秋繁露·求雨》载:“暴巫,聚尫。八日。” (25) 又:“暴巫尫至九日。” (26) 对社会、自然环境及个人产生了一定的危害。
上古很多祭礼到后来不再流行,如禹帝兴建社坛、稷坛来祭祀后稷的规矩就被后人废除了。当然它们会随着新情况的出现被重新启用,据史料记载,汉高祖四年天大旱,下诏令全国祭灵星以求雨,起用的就是古代的雩礼。雩礼一年举行两次,在春天二月份祈求的是雨水,在秋天八月份祈求的是丰收,都在表达对谷物的尊重。到王充时,春天的雩礼已不进行,只保存秋天的雩礼,但世人搞错了祭礼的对象,因为灵星属岁星,与东方相符,只属于春天,在秋天祭灵星,完全失去了意义。如要纠正其错误,在秋天祭祀的应是龙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