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冥界建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并行于世,宗教观念之间相互交错影响,佛教的地狱观念为道教所吸取,由此道教也有了它的冥界观。《真诰·阐幽微》说:
罗酆山在北方癸地,(此癸地未必以六合为言,当是以中国指向也,则当正对幽州辽东之北,北海之中,不知去岸几万里耳),山高二千六百里,周回三万里。其山下有洞天,在山之周回一万五千里,其上其下,并有鬼神宫。山上有六宫,洞中有六宫,辄周回千里,是为六天鬼神之宫也。……上为外洞宫,中为内宫,制度等耳(此山既非人迹所及,故山上可以得立容。不知山复有几洞门也)。 (68)
酆都是在北海之中的地狱,其所在的罗酆山与世间无太大差异,“树木水泽如世间。但稻米粒几大,味如菱,其余四谷不尔。但名道为重思耳”。酆都的稻最有特色,名“重思”,米粒大如石榴子。在汉代,冥界的主宰为泰山府君,汉末魏晋,道教兴起了九垒土皇与酆都北阴大帝说,于是泰山、土皇与酆都大帝都并称为冥界主神;其后酆都治鬼说特别被道教采用,酆都逐渐成为冥界代表。《真诰》称酆都有六天鬼神之宫(山上六宫为外宫,山下洞中六宫为内宫,两个六天宫名称职能皆相同,都是“六天宫”的具体表现,不是十二宫)。
酆都六天宫的名称及司职分别为:纣绝阴天宫,北酆鬼王决断罪人处;泰煞谅事宗天宫,主卒死暴亡煞鬼;明晨耐犯武城天宫,主贤人圣人之死;恬昭罪气天宫,主祸福吉凶,续命罪害;宗灵七非天宫;敢司连死屡天宫。六天宫的这些名称含义极为晦涩,但陶弘景认为应该有其意义之所在,特别可当咒语来使用,夜里睡觉前,向北念三遍,可以驱百鬼,使之不敢为害。要道清每一宫的模样需有两万言,陶弘景去繁就简,用项梁城(不知为何人)的《酆宫诵》来总摄,其诵曰:
纣绝标帝晨,谅事构重阿,炎如霄中烟,勃若景耀华。武阳带神锋,恬昭吞青阿,阊阖临丹井,云门郁嵯峨。七非通奇盖,连宛亦敷魔,六天横北道,此是鬼神家。 (69)
从诗中可看到,鬼都与仙境在布局上区别不大,都参差错落,连绵不绝,可氛围则大相径庭,鬼都没有了仙境的那种明丽和飘逸,显得沉闷阴郁,偶尔突现的景致其背景模糊暗淡,似乎潜藏着各种未定和不测,整个鬼都着实有一种恐怖的摄人力量。
在《真诰》之前,就有对地府、黄泉的描述,如在《太平经》中先对这些死亡之所进行铺奠,然后就开始大量写到死亡,很多文字把死亡说成是世间最为恐怖的事,这反过来衬托了以《太平经》为代表的道教思想对于追求长生乃至永生行为的一种合理性。正是因为对于死亡的恐惧,才能促使人们相信长生的美好,尽力追求生命的不朽。
(1) 范晔:《后汉书》,第726页。
(2) 王明:《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48页。
(3) 同上书,第128页。
(4) 原文是:“理之第一善者,莫若乐生,其次善者乐养,其次善者乐施。”见王明《太平经合校》,第704页。
(5) 王明:《太平经合校》,第148—149页。
(6) 同上书,第203页。
(7) 同上书,第304页。
(8) 王明:《太平经合校》,第333页。
(9) 同上书,第305页。
(10) 同上书,第18页。
(11) 同上书,第236页。
(12) 与“三才”说相连,《黄帝阴符经》表达索取关系有“三盗”说,即:“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
(13) 王明:《太平经合校》,第149页。
(14) 王明:《太平经合校》,第739页。
(15) 同上书,第12—13页。
(16) 同上书,第60页。
(17) 同上书,第701页。
(18) 同上书,第23页。
(19) 王明:《太平经合校》,第12—13页。
(20) 同上书,第116页。
(21) 同上书,第119页。
(22) 王明:《太平经合校》,第119页。
(23) 同上书,第120页。
(24) 同上书,第670—671页。
(25) 王明:《太平经合校》,第581—582页。
(26) 同上书,第572页。
(27) 同上书,第706页。
(28) 同上书,第308页。
(29) 王明:《太平经合校》,第23页。
(30) 同上书,第27页。
(31) 同上书,第617页。
(32) 王明:《太平经合校》,第30页。
(33) 同上书,第173页。
(34) 陈望衡:《环境美学的主题》,《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35) 有学者(如赵沛霖)认为“朱门”不是一般所指的豪门,而是指朱家(鲁人,汉代最早的游侠)门人,泛指游侠。
(36) 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06页。
(37) 在钟嵘看来,郭璞之作“坎凛咏怀,非列仙之趣”(《诗品》);同样地,李善也认为其诗作“文多自叙”“词兼俗累”(《文选注》)。他们都认为郭璞之作不是纯正的游仙诗。
(38) 之后,长江“豃如地裂,豁若天开。触曲厓以萦绕,骇崩浪而相礧。鼓窟以漰渤,乃湓涌而驾隈”,进入到另一个激荡水势,与之前的静态又形成一个动静结构。
(39) 参见陈玲《郭璞〈江赋〉析论》,《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4期。
(40) 葛洪:《白话抱朴子内篇》,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41) 同上书,第12页。
(42) 同上书,第14页。
(43) 道教典籍以同样的方式又增添了很多神仙,如安期生、赤松子、张三丰、三茅真君、宁封子、尹真人、许真君、“八仙”等,且详尽描述了他们的成仙途径,他们或白日飞升,或内外丹成,或德行感天地得仙人渡脱,或死而不亡“尸解”而去,但内容都是杜撰的,同样不能作为证明神仙存在的根据。
(44) 葛洪:《白话抱朴子内篇》,第395页。
(45) 葛洪:《白话抱朴子内篇》,第29页。
(46) 同上书,第77页。
(47) 同上书,第225页。
(48) 同上书,第55页。
(49) 同上书,第77页。
(50) 同上书,第231页。
(51) 葛洪:《白话抱朴子内篇》,第79页。
(52) 同上书,第65页。
(53)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4页。
(54) 同上书,第323—324页。此段描述也见于《云笈七签》《太平御览》等书,只是文字略有不同。
(55) 关于环境选择,对道教来说就是如何探索神仙可居之所,东汉时有《五岳真形图》《洞玄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等书籍,初步记述了哪些地方可以称为仙境。唐代道士司马承祯(647—735年)著《天地宫府图》,明确归纳出道教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等宗教地理。唐代另一道士杜光庭(850—933年)在前人基础上,编撰《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在区分神话地理和宗教地理的基础上,将道教所理解的神仙所住的天上、海中、山里、江河整理成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按照杜氏的设计,仙界有:(1)岳渎众山,即天上的神山,这是天仙居住的地方;(2)海外五岳仙岛十洲,即海外五座神山,分别为青帝、赤帝、白帝、黑帝居住,中岳为昆仑山,是天地心,另有一些仙岛名方壶、扶桑、蓬莱等,还有十洲,名玄洲、瀛洲等,均为神仙居住的场所;(3)陆上五座神山,称“中国五岳”,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4)十大洞天,洞,通的意思,洞天,意为通天的圣地;(5)“五镇海渎”,五镇为五岳外的五座神山,海渎,指四海、五渎诸神;(6)“三十六靖庐”,是为信奉天师道的人专设的修道场所;(7)陆上“三十六洞天”,这“洞天”指小洞天,也是神山圣地,地位仅次“十大洞天”;(8)“七十二福地”,福地处于山与大地之间,“七十二”是虚数,它们也是神仙居住的好地方。
(56) 葛洪:《白话抱朴子内篇》,第133页。
(57)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第125页。
(58) 同上书,第125—126页。
(59) 陶弘景对南北朝道教的贡献有:教理上,吸收了儒家和佛教的思想,使道、儒、佛相互融合,使道教完备了理论;在教神上,继承葛洪的思想,确立了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太微天帝君、后圣金阙帝君、太上老君等为最高神;在教义上,为了达到长生久视的目的,创立了形神双修说,在守一、行气、内视、辟谷、服食、导引等修炼术方面都有相应的践行过程。基于这些理论和实践的丰富积累,陶弘景正式开观授徒,并创建了茅山道。
(60) 吉川忠夫:《真诰校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45页。
(61) 有学者认为写的不是茅山,而是浙江嵊州市嶀山一带。
(62) 《道藏》第23册,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第652页。
(63) 谢微(《南史》),或谢徵(《梁书》),必有一误,有人认为“谢微”的说法较合理。此外,也有学者不把“谢中书”当“谢微”解,而认为他可能是“谢览”“谢朓”“谢朏”。
(64)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曾历数当时可以修道合仙药的江南名山,而句容茅山并不在其列。葛洪就是句容人,他对茅山的不重视,说明直至东晋初期茅山还没被发现,这可能强烈触动陶弘景赞赏茅山的决心。
(65) 陶弘景:《真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9页。
(66) 《道藏》第23册,第652页。
(67) 《二十四史全译·南史》,第644页。
(68) 陶弘景:《真诰》,第189页。正文为杨、许手书,括号内为陶弘景的注释。
(69) 陶弘景:《真诰》,第1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