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王莽政权的覆没

二、 自然灾害与王莽政权的覆没

王莽时期是西汉发生自然灾害的第二个高峰。西汉自武帝之后,除了昭、宣时出现一段“中兴”,元、成、哀、平诸帝,一代不如一代,荒淫无耻,把朝政搞得昏乱黑暗。就这种情形,成帝时可以作代表,《汉书》说在成帝统治期间,“天下亡兵革之事,号为安乐。然俗奢侈,不以畜积为意” (51) ,可见社会问题主要是统治层造成的,但由于其伤害较小,当中没有大范围的内乱外患,社会还相对稳定。问题出在自然方面,自然引起的灾害俨然成为困扰社会发展的重大因素。以历史更长时间看,王莽末年社会危机的总爆发,早已在之前诸帝频发自然灾害时就埋下了祸根。

元帝即位第一年(前48年),就发生了可怕的水灾和疾疫,“关东郡国十一大水,饥,或人相食”(《汉书·元帝纪》),“疫尤甚”(《汉书·冀奉传》)。初元二年(前47年),地震引发饥荒,“齐地饥,谷石三百余,民多饿死,琅邪郡人相食”(《汉书·食货志上》),灾害使元帝“惨怛于心”(《汉书·元帝纪》)。永光年间,“岁比不登,京师谷石二百余,边郡四百,关东五百,四方饥馑”(《汉书·冯奉世传》),又遭遇羌人叛变,可谓祸不单行。关东是汉朝的重要经济区,它直接关系着国运的兴衰,不只元帝,很多朝臣都有注意到这种情况,贾捐之说:“今天下独有关东,关东大者独有齐楚,民众久困,连年流离,离其城郭,相枕席于道路” (52) ,所以必须放弃对珠崖的出兵,用国力来救助关东。这个意见得到了丞相于定国的赞同。

成帝时,水灾、旱灾交替为害。在建始二年(前31年)夏天,出现大旱。第二年(前30年)也是夏天,又大水泛滥,致4000多人受害,被毁官寺民舍83000多所。又过了一年,到了秋天,依然是水灾,黄河在东郡决口。河平元年(前28年)春,又换成旱灾,“伤麦,民食榆皮”(《汉书·天文志》)。到前26年,黄河在平原决堤。阳朔二年(前23年)秋,重要经济区关东又发生大水。鸿嘉三年(前18年)初夏,天大旱。第二年,渤海、清河、信都河水泛溢,“灌县邑三十一,败官亭民舍四万余所” (53) 。永始二年(前15年),“梁国、平原郡比年伤水灾,人相食”(《汉书·食货志上》)。永始三年、四年又接连出现大旱。

这么密集的灾害,梅福的概括极为准确,他说:“日食地震,以率言之,三倍春秋,水灾亡与比数。” (54) 自然的降祸给社会心理带来了极大的阴影,人们生活在惊恐之中,稍微见到风吹草动,就可以摧垮他们的意志。建始三年(前30年)秋,“京师民无故相惊,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踩躏,[老弱号呼,]长安中大乱”,谣言竟能引起京师大失方寸,足见社会心理脆弱到何等地步。

针对成帝时的整体的社会状况,谷永大胆地上书指出:“百姓财竭力尽,愁恨感天,灾异娄降,饥馑仍臻。流散冗食,死于道,以百万数。公家无一年之畜,百姓无旬日之储,上下俱匮,无以相救。” (55)

在哀、平二帝短短的在位时间中,自然灾害发生次数不多,但为害程度却很大。

绥和二年(前7年)秋天,哀帝的诏书中就说到河南、颍川郡的洪水“流杀人民,坏败庐舍”(《汉书·哀帝纪》)。到了建平四年(前3年)春天,发生大旱,致使春耕不能进行。《汉书》对哀帝时的自然灾害概括为“灾异重仍,日月无光,山崩河决,五行失行……阴阳错谬,岁比不登,天下空虚,百姓饥馑,父子分散,流离道路,以十万数”。与天灾相连,人祸更为惨痛:“百官群职旷废,奸轨放纵,盗贼并起,或攻官寺,杀长吏。”(《汉书·孔光传》)

至平帝,在元始二年(2年),发生一场大规模的蝗灾和旱灾,青州地区特别严重,后又出现疾疫,加大了灾情,百姓家破人亡(《汉书·平帝纪》)。人祸方面,平帝时期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公家屈竭……百姓困乏,疾疫夭命。盗贼群辈,且以万数,军行众止,窃号自立,攻犯京师,燔烧县邑”(《后汉书·申屠刚传》)。这种混乱不堪的局面,“自汉兴以来,诚未有也”(《后汉书·申屠刚传》)。一场社会变革即将来临,西汉王朝正处于土崩瓦解的前夜。

王莽政权就是在这一危难时刻出现的,王莽本想有所作为,可由于政策失措,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往往不可调和,结果事与愿违,导致了西汉王朝最后的终结。在这一衰败过程中,天公不作美,进一步助长了社会崩溃的步伐。

王莽时代的自然灾害也十分严重。始建国三年(11年),黄河发生又水灾,“河决魏郡,泛清河以东数郡”(《汉书·王莽传中》)。同年,在黄河泛滥区又发生大蝗灾,“濒河郡蝗生”(《汉书·王莽传中》)。在王莽统治的最后几年,几乎年年发生灾情,成为继武帝朝以后的又一次陷入的大灾难时期。从天凤元年(14年)起,就出现大饥荒的惨象,“缘边大饥,人相食,……边郡无以相赡”(《汉书·王莽传中》)。第二年,水灾,“邯郸以北大雨雾,水出,深者数丈,流杀数千人”(《汉书·王莽传中》),以致引起“谷常贵,边兵二十余万人仰衣食,县官愁苦”(《汉书·王莽传中》)。第三年,由于国用不足,民众开始骚动。接踵而来的几年主要灾情是各地大饥荒,“连年久旱,百姓饥穷”(《汉书·王莽传下》)。到了地皇二年(21年),“关东大饥,蝗”(《汉书·王莽传下》),蝗灾引起人相食的惨状。地皇三年,南阳之地闹饥荒,北部及青州、徐州诸地人相食,洛阳米价飞涨,山东数十万难民“饥死者什七八”(《汉书·食货志上》)。四年,在青州、徐州严重的饥荒没能缓和过来之际,南方又出现了同样的灾情。王莽末年这些频繁的自然灾害,与人祸互相促动,造成大批人口死亡,再加上战争的损失,“及莽未诛,而天下户口减半矣”(《汉书·食货志下》)。西汉在哀帝时,天下户口最盛,近6000万,王莽在位仅15年(8—23年),由于各种灾难的摧残,死亡人口竟达数千万,人口的锐减,进一步给新莽政权以毁灭性的打击。

灾荒引起了百姓造反。青、徐诸地是重灾区,因而成为暴动的首发地,“杨、徐、青三州首乱,兵革横行” (56) (《后汉书·祭祀志》)。此外,天凤五年(18年)在荆、扬地区,六年在关东,地皇三年(22年)在南阳,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骚动,新莽政权在多重势力的打击下,走到了尽头。

对兵灾的关系问题,早在文帝时的贾谊就曾将两者并提,认为“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政治未毕通也”(《汉书·食货志上》)。之后的晁错更是从根本的角度找解决办法,他主张平时就要“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否则灾害袭来,“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汉书·食货志上》)!这种见地是极为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