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学的哲思》简介
《传学的哲思》这本书是由.孟建著创作的,《传学的哲思》共有231章节
1
总 序
米博华 今年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系)创建九十周年,老师们商量策划出版一套教授学术丛书,为这个特殊的日子送上一份特殊礼物,表达对学院的崇敬和热爱。 九十年,新闻学...
2
序 言
童 兵 孟建教授的第二本学术论文自选集《传学的哲思》就要出版了。孟建执拗地还是要让我来为他的这本学术论文自选集写个序言,我也就允诺了。 按理说,我是要为孟建写个...
3
目录
目 录 总 序 序 言 第一辑 文化传播的视域 传播的逻辑:寻求多元共识的亚洲文明对话 一、多元逻辑:从传播到文明对话 (一)传播作为意义的生成过程 (二)文明...
4
第一辑 文化传播的视域
...
5
传播的逻辑:寻求多元共识的亚洲文明对话[1]
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曾言:“不同文明的接触,以往常常成为人类进步的里程碑。”[2]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就是文明碰撞与交流的历程。进入21世纪,在全球化、多元...
6
一、多元逻辑:从传播到文明对话
...
7
(一)传播作为意义的生成过程
罗伯特·克雷格(Robert T.Craig)在1999的文章《作为一个领域的传播理论》(“Communication Theory as a Field”)中...
8
(二)文明发展的传播逻辑
文明的意义在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传播的多元逻辑是解释文明的意义的重要视角。文明的发展是多元的文明体在相遇与交流中生成多元意义的过程,不同文明体内部的多元和外部的...
9
(三)文明对话的多元过程
文明的对话过程,正是文明的传播过程。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尔·罗伯斯1976年在《哈钦森世界历史》一书中将文明解释为“所收多于年耗,温饱之民喜有积余,于是谋生之外,复...
10
二、亚洲文明对话的现实与传播过程的困境
...
11
(一)中国与亚洲文明对话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亚洲文明对话及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和亚洲各国、各个文明的经济、政治、文化交往都日益密切。具有代表性的组织形式如:中国积极...
12
(二)文明的“断裂”与西方“他者”
亚洲及中国文明发展在近现代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自身传统在传播过程中的历时性“断裂”。中国学者许国璋曾在西方文化史演讲中言道:“文化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别,但是文明却有”...
13
(三)亚洲共识的缺失
传播的过程是意义生成的过程,也是冲突与共识产生的过程。在文明的传播和交流中,冲突和共识是相辅相成的,但却并非是始终平衡的。亚洲文明的历史和现实使亚洲各文明体之间...
14
三、传播与建构:亚洲文明对话的路径
...
15
(一)传播“多元共识”与“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文明的发展遵循着“多元逻辑”,“多元逻辑”指向的是“多元共生、多元共识”,也就是要“承认多元、尊重多元、理解多元”,基于“多元”建立“共识”。“多元共识”的传播...
16
(二)传播“中国经验”与“发展共识”的建构
中国的成功带来了“中国经验”,它的传播将构建亚洲文明的“发展共识”。中国的崛起为亚洲文明探寻自身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而且强大的中国并非如西方那样强制...
17
(三)文化传播推进文明对话
“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学界一直争议颇多。许多西方学者认为在时间维度上文化的范围更广,俄国学者凯费利也接受这种观点。他在《文化与文明》一文中论述说:从...
18
(四)网络传播建构文明对话新形式
网络化是这个时代的最重要特征之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传播的方式和文明对话的方式。美国学者曼纽尔·卡...
19
四、结语
亚洲文明对话会促进亚洲文明的传播,也会加快中国的发展。基于“多元逻辑”的亚洲文明对话可以达成“多元共识”,并在经验交流中形成“发展共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突出...
20
数字人文:媒介驱动的学术生产方式变革[1]
...
21
一、引言
2000年,斯坦福大学英文系教授弗朗科·莫瑞蒂(Franco Moretti)在《新左派评论》(New Left Review)发表了《世界文学的猜想》(“Co...
22
二、数字人文研究的发展与内在特质
“数字人文”概念是在2004年才被提出并逐渐为该领域的多数学者接受的,最初学者们把它称为“人文计算”(Humanities Computing)[3]。鉴于数字...
23
三、媒介研究视角下的数字技术
尽管不少学者已经对数字人文强大的影响力和未来前景做了充分的肯定,也意识到了技术在数字人文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并为其辩护,但是在很多反对者尤其是传统人文学者看来,数字...
24
四、数字媒介驱动的学术生产变革
学术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特殊而重要的方式之一。其特殊性体现在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社会分工导致了一部分人开始专门从事研究性的事务并保存、传承和累...
25
五、结语
从媒介研究的视角来看,数字技术对人文学科乃至所有学术生产的持续深入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当然,这并非是要用“技术决定论”或“媒介决定论”来塑造数字人文研究未来发展的...
26
网络视听的文化向度[1]
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社会是一个重要途径。雷蒙·威廉斯看到了这一点并将其付诸实践,在《文化与社会》一书中他认为,理解巨变中充满危机的世界,“一个主要方法便是详尽全面...
27
一、网络视听文化在视觉文化时代的主导性地位
在近10年来,以网络广播、网络电视、P2P、视频分享、播客、短视频等为代表的网络视听媒体迅速发展,极大地满足了各类网民的节目创作欲望和收视收听需求,影响也越来越...
28
二、媒介与文化的历史性分析
...
29
(一)大众媒体与流行品味
在传播研究领域,哥伦比亚学派的著名学者拉扎斯菲尔德、默顿合作并发表于1948年的《大众传播、流行品味与有组织的社会行动》(“Mass Communication...
30
(二)文化工业与大众欺骗
霍克海默、阿多诺在著名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批判了启蒙思想的理性逻辑,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领袖,他们认为“启蒙思想的概念本身已经包含着今天随处可见的倒退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