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隔”与“区隔化”传播

(一)“区隔”与“区隔化”传播

“‘区隔’意指区别、差别,译自英文distinction。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解释为事物或者人按照其质量、品质进行的区分和隔离。”[7]“区隔”这一理论概念源自哲学家布尔迪厄的阶级分层理论。布尔迪厄在文化、阶级与权力层面提出区隔理论。他认为人们美学趣味的对立最终形成社会意义上的区隔。“趣味进行区分,并区分了区分者。社会主体由其所属的类别而被分类,因他们自己所制造的区隔区别了自身,如区别为美和丑、雅和俗。在这些区隔中,他们在客观区分之中所处的位置被明白表达或暗暗泄漏出来。”[8]

布尔迪厄将趣味与阶层联系起来,他的“区隔”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美学、流行文化以及广告等领域。他从文化美学层面来分析文化、资本与权力的关系,进而分析社会阶层的问题,这也是社会学研究布尔迪厄理论的一个切入点。布尔迪厄的阶级分层理论是在马克思的生产资料分层和韦伯的资源分层的基础上,将阶层外化为一系列的符号区隔而形成的。格雷厄姆·默多克(Graham Murdock)在他的评论性文章《布尔迪厄,区隔: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Pierre Bourdieu,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中认为,“布尔迪厄认为阶级的位置是由社会与文化资本以及经济资本的拥有来限定的。”[9]布尔迪厄的“区隔”理论可以给我们带来相当的学术启发,不同的阶级习惯造就趣味区隔,区隔就是一种社会阶层的分化。“不同人群之间的生活习惯、生活情趣和生活品位引发了群体‘区隔’这种社会分层的最初形态,不同的生活习惯、生活情趣和生活品位成为人群聚合的标准,不同人群的组合形成了社会分层。”[10]那么,我们在对外传播中可以首先从“区隔”出发,采用一种区隔化的传播理念。这种区隔化的传播理念并不是从批判的视角来分析阶级的分层,而是将分层作为对外传播的前提。这种“区隔化”传播理念同时又是跨越社会区隔,跨越政治、文化差异,最终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若想建立立体化的对外传播体系,首先就是要实现区隔化传播。区隔化传播可以说是包含了立体传播、精准传播、分众传播等的一种传播理念。与区隔化传播相对的是“一体化”传播理念,这种一体化的传播理念是我们在过去的对外传播中的偌大误区,也是我们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理念层面已经意识到局限性但实践层面仍未突破的藩篱。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应当避免“一刀切”和“一视同仁”,而是做到分层传播。从传播主体、渠道、内容、受众等方面都要做到科学系统的分层,最终建立一种立体化的对外传播体系。区隔化传播主要有两个特点——层次化与动态化。我们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层次化,即通过对不同区隔的认知,建立不同的分层体系。此外,由于区隔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空间场域的不同和变更,社会分工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交往群体,也就是说层级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群体。金(King)和安伯哈德(Nembhard)在《在阶层群体中角色改变与互动的动态性》(“Role Change and Interaction Dynamics in Hierarchical Groups”)一文中认为,在社会交往的网络结构和传播范式中,角色的变化会改变传播的层次结构,这种传播的层次结构与群体中的人所处于的阶层相关,其对传播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调整策略,用动态的眼光来进行清晰的层次划分,并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